订阅真爱人间|RSS
加入我的书签
用电邮联系我们

本文章已于2006年3月3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生命“义”意的意义

歌:你好!


常常从报上读到你的文章,虽然不能每一次都读到,(有时拿不到,可能去晚了。)每当读到的都爱看,写得不错。每次都看你写得这么长,应该是化了不少的时间吧?我想跟你聊聊,有关生命的意义。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常常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活得这么累,不知为了什么。到了国外以后,我和朋友也常去教堂听讲道,听了以后也很累,要做好人不容易,真作了好人又怎么样呢?其实很多事情,我都明白着呢,不知为什么,老觉得没意义。你也许觉得我很奇怪吧,有没有别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呢?你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吗?谢谢!


祝你编


你的读者:

26-2-06


亲爱的朋友大 理:你好!

首先谢谢你对《真爱人间》栏目的参与和爱护。你不用担心我会觉得你很奇怪,我真的没有觉得你奇怪,反而觉得你很坦诚,所以值得我化一些时间去思考。


来信中提到,想听听我的想法,有关于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活得很累,不知为了什么。做好人不容易,作了好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是这样吗?我想,你是经常有去教会的,一般的大道理,你一定也知道了不少,就像你说的:心里明白着哪。我想是从一些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聊一聊,不知道会不会使我们的谈话成就一点“义” 意?


在我们讨论意义的时候,是需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我们所讲的意义,是“义”的意思,何谓“义”,就是“美”的、“善”的。而“义”的反面:“不义”的意义,我们不在今天谈论。


要讲到意义的时候,很容易和目标联想在一起的。但是毕竟意义是意义,目标是目标,虽然这是两件事,但是它们经常合作。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不成为行动(实现意义)的---目标,那个意义对这个人来说,是空洞乏味、泛泛而谈不能实现的意义,最终就是变得没有意义。当然并不应该否定这事本身所具的意义,只是对不行动而言,是失去了意义;如果成为行动的目标,就是在实现意义。举个不是很确切例子:大家都知道学位很重要,有了高的学位,提职提薪快,知识渊博可帮助人,对社会有贡献,也受人多一点的尊敬。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有人就为自己设立学位的目标,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下苦功,做学问。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位就一个个的被拿到了。当他的行动目标,是为实现意义的时候,整个生命的过程都被意义充满了,再苦再累都不能阻挡他奔向目标。而另一个人,明知学位的重要,极有意义下功夫的,但却不为其为目标,每天好吃懒做,东荡西游,不好好读书,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才拿到学位呢?这样说来,不是学位本身没有意义,而是学位对他是没有意义的。学位是学位,他是他,互相没有产生任何的关联,也就失去了意义的连接。可见我们若知道意义,也能将其行出来的时候,其意义才真正成为“义”的意思。同样,生命的意义也并不在乎我们知道多少,而是在乎我们将其活出来多少,其意义才成为我们生命的“义”意。


说道“义”,同样说道“良善”。除非我们去行,否则就不会真知道什么是良善。良善的观念和体现,不单单靠教导,读书装在脑子里的,而是在我们生命经受考验时的态度累积形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不自觉地都一天天步向光明或黑暗,点点滴滴的去近良善和邪恶。柏纳德-艾得理博士(Bernard T. Adeney)形容说,良善有如拉小提琴,知道所有的乐理、加上灵感以及对当地音乐品位的敏锐度,仍不能使你成为一个音乐家,你必须要不断地练习。有一则民间故事,是讲良善不在乎我们知道多少,而重要的是应该怎样将所知的行出来。


有一天一位挑夫拿着杆子在市集里等着找工作,大热天等了大半天,终于有位王侯喊着说:“ 我刚买了箱瓷器,如果有人把它运到我家,我要送给他三句不变的金科玉律,如果他能证明其中一句有误,我就付他跟这箱瓷器相等的价钱。”


结果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工作,谁愿意跟这么聪明的人争辩这些不变的真理?这位挑夫仁兄看着一天都快过去了,于是就挑起了这箱瓷器,跟着王侯回宫中去。


他们走着走着,挑夫问起王侯说:“我可不可以听听第一句名言? ”“可以。”王侯说:“如果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那么就不会伤到人。”


这位常遭人虐待的挑夫点点头说:“的确是金科玉律。”“那么第二句呢?”他接着问。“如果每一天都像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你就不会浪费生命中任何一刻。”“嗯,也对。”挑夫一边说着,一边累得背都挑弯了。


终于走到了宫门外,这位王侯转身大笑说道:“现在你可以听到第三句名言,那就是假如有人告诉你,世界上有比你更笨的人,愿意为着吃不饱的名言而挑这么重的担子,千万别信他。”


这位挑夫很仔细地听完后,展开握住杆子的手,整箱瓷器掉落满地,甚至滚下阶梯到街上去了。“现在听听我这句推翻你第三句话的真理名言:‘聪明人若知而不行,就像那位信任他而被欺骗来挑他瓷器的人一样愚笨。’”


这位能知而不能行的人,他所知的,在他行为面前像他那箱瓷器一样跌得粉碎。在圣经雅各书一章22-25:“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唯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是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理朋友:如果一个很饥俄的人,知道一桌丰盛的宴席将带给他多大得享受,但他只是听录音看录像,既使在饭桌旁徘徊,仔细欣赏,不愿坐下,动手,张口享受,那桌宴席的意义,对于他只是观赏,而对于他实际需要解决的饥饿,并没有产生任何意义。除非他参与,意义只会在他参与的过程中,被揭示和体现。上面这节经文是说,听道且行道,会得福在他所行的事上。得福,不仅是得福份,也是得到满足。意思说,生命不会感觉空洞,无意义,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生有目标的时候,对于生命就赋予了意义。尤其这个意义与永生相关联的时候,也就是说从永生的角度看生命意义的时候,非但不会觉得没有意义,而是让人萌生敬畏之心,也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曾经令在我对生命意义认识迷惘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在辛杰米牧师(Jim Cymbala)所著《风火大能》中读到的。


1921年,符大卫与丝蔚雅(David & Svea Flood)这对宣教士夫妇,带着两岁大的儿子,从瑞典来到非洲中心,即当时的比属刚果。他们遇到另外一对年轻的北欧夫妇——艾力森及他的妻子。于是他们四个人共同寻求神的带领,因此感到神要他们从宣教中心出发,把福音带到偏远地区。


这是信心的一大步。在恩多利亚( N’dolera)村落中,酋长断然拒绝让他们进村去,唯恐侵犯当地的神明。这两对夫妇便决定走到半里外的山坡上,搭建泥土小屋居住。


他们为属灵的突破祷告,但并没有看见成果。他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是村里一个小男孩,他获准每周两次把鸡肉和蛋卖给他们。丝薇雅-一位仅有四尺八寸高的小妇人下决心:如果这个男孩是她唯一能够交谈的非洲人,她就要试着带领他信耶稣。后来,她成功了。


但除此之外,并无别的成果带来鼓励。同时,疟疾不断打击这个小团队,成员一个接一个病倒。后来,艾力森夫妇觉得自己已经受够了,便离开当地,返回宣教总站。大卫和丝薇雅则继续留在恩多利亚附近。


后来,就在这原始荒野中,丝薇雅怀孕了。当她快生产时,酋长终于软下心来,准许一位助产士去帮助她。于是,一个小女孩诞生了,他们给她取名叫艾(Aina)。


但是,生产的过程却令丝薇雅耗尽气力,而她原本就因数度感染疟疾而非常虚弱。生产的过程对她虚弱的生命造成严重的打击,之后,她只活了十七天。


此时,大卫几乎崩溃了,他掘了一个简陋的坟墓,把年馑二十七岁的妻子埋葬了,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山下的宣教中心站。他把初生的女儿交给艾力森夫妇,咆哮着说:“我要回瑞典去。我失去了妻子,显然无法照顾这个婴孩。神毁了我的一生。”然后,他就前往港口搭船离开,不仅拒绝了神的呼召,而且拒绝了神自己。八个月之内,艾力森夫妇两人都被一种神秘的疾病侵袭,几天内相继去世。小婴孩被移交给一对美国宣教士,他们把她从瑞典名字改名为艾姬(Aggie)然后,在她三岁时,带着她回到美国。


这个家庭深爱艾姬,由于担心非洲当地的法律问题会使她与他们分开,所以决定留在家乡,并从宣教工场转向牧养教会,因此艾姬便在南达科塔州成长。她后又进入明尼亚波利的中北圣经学院就读,在那儿与年轻的贺度威(Dewey Hurst)相遇并结为连理。时光荏苒,贺氏夫妇的事工果实丰硕;艾姬生了一个女儿,然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她的丈夫成为西雅图附近一所基督教学院的校长,而艾姬在当地发现许多北欧人的文物,引起她的好奇心。


有一天,一份瑞典的宗教刊物出现在她的信箱里。不知道是谁寄的,当然也看不懂。当随手翻看时,突然有张照片使她愣住了:在原始荒野中,又一座坟墓,上面有个白色十字架---写着:符丝薇雅(Svea Flood)。


艾姬立刻去找一位学校会翻译瑞典文的老师。问:“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这位老师略述了故事的内容:很久以前,有几个宣教士到了恩多利亚…..一个白人婴孩出生……年轻的母亲去世……有个小男孩曾被带领来信耶稣…….。而在白人都离开之后,男孩长大了,终于说服酋长,让他在村里建立学校。这文章说,他逐步将所有的学生都带领信了耶稣,然后孩子们又带领父母信了耶稣,最后连酋长也成为基督徒。目前那个村里有六百个基督徒……。这都是因为有大卫和丝薇雅的牺牲。


在贺度威和艾姬结婚二十五周年时,学校送给他们一个礼物:一趟瑞典之旅。艾姬找到了自己的生父。符大卫年事已高,曾经再婚,又有了四个孩子。但多半时间买醉,不久前中风。艾姬对他说:“爸爸,我有个小故事要告诉你,是真实的事。你没有白去非洲,妈妈也没有白死。你们带领信主的小男孩长大了,他带领全村居民接受耶稣基督。你们种下的种子一直不断成长,到今天,因为你们忠于神在你们生命中的呼召,有六百个非洲人在侍奉神……。”那天下午,老人重新回到神的面前。不久符大卫安然归入永远的安息。


几年后,贺氏夫妇到英国伦敦参加一高层次的福音研讨会,会议当中有一篇报告有萨伊共和国(前比属刚果)提出。该国国家教会的监督,代表约十一万接受洗礼的基督徒,滔滔述说福音在国内传播的情形。随后,艾姬忍不住上前问他,是否听说过符大卫和丝薇雅的事迹。“有,女士,”这人操着法语,再由别人译成英语。“是丝薇雅领我信耶稣的。我就是在你出生前,带食物去给你父母的那个男孩子。直到今天,你母亲的坟墓和以往的事迹,是我们每个人都尊敬的。”他抽泣着,拥抱艾姬很久,然后继续说:“你一定要来非洲看看,因为你母亲是我们历史上最著名的人。”


后来艾姬夫妇真的去了非洲。当地的村民蜂拥而来,欢呼喝彩迎接他们。她甚至见到多年前被他父亲雇用以小吊篮背她下山的人。当然最令人感动的是,牧师陪同艾姬去看她母亲的坟墓时,她跪在坟前的土地上,祈祷感谢神。后来牧师在教会读了约翰福音1224节:“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什么?生命的内容决定了意义,长短显得不怎么重要。不付出怎能指望收成呢? 如果生命能像丝薇雅一样被神使用,带给这么多人祝福和希望,是任何物质外部条件不能交换、比拟的。朋友大 理,让我们互相勉励,求神帮助我们,能够为着一个比自我更伟大的目标而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找到真正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乃是可以有更深刻的意义---就是与神的“义”联接,对永恒生命的回应。我想,这才是生命属于“义”的意义。噢,今天谈得太长了。谢谢你来信的分享,盼望我们有时间再谈。


祝你健康活泼,享受生命的意义!


你的朋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