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真爱人间|RSS
加入我的书签
用电邮联系我们

本文章已于2006年4月28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又见彩虹

方歌:你好!


我和老伴来到新西兰已有三年半了,我们是满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和儿女们团聚的。可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我们退休了,以为来外国可以和儿孙们享受天伦之乐,不料过了不久,他们小家庭就去了外国,把我们老俩口撂在这儿就不管了。原来以为他们会来接我们过去,想不到,他们说,你们在这儿挺好,别搬来搬去。他们在那儿买了房子,也有了自己的生意,现在只是偶然打个电话,装模作样问一下,就算了。我俩最困难的是外文不好,加上身体的问题也多起来,又不会开车,现在俩人真的相依为命,常常麻烦教会来帮助我们。想想会生起气来,早知道这样,为什么出国呢?在国内,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决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狼狈,样样都不顺手,要别人帮忙。有时也想回国,他们又不让。别人以为我们在景色秀美的新西兰活得多开心,生活当然没问题,心情只有天知道。


歌,我们都看你的文章,觉得你说话挺实在,你说说,我们该咋办?


读者:



亲爱的朋友范 生伯伯:你好!


多谢与我分享家庭中的一些困扰,正象你所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难处。近一两年,象你们家庭发生的情况,听见的渐渐多起来。也许事情早就在那儿了,只是现在家长们实在忍不住生活的很多不方便,而频频抱怨了。也好,让我们就在这儿谈一谈吧。


范生伯伯,如果我将我们要谈的话题,归纳在:反映在老年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你会在意吗?因为我不觉得,这只是你们一家正在面对的难题,而是我们中国人这一代或是几代人都要面临学习的课题。更新一个文化传统,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海外移民遇上了新旧观念的冲撞,年轻一代也许早出国几年,接受新事物也比较快,他们很快适应西方文化的大环境,讲究自身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生活独立。使得一些家长很难接受:为什么一眨眼,这孩子变得不认识了?给他钱也不要,非要自己打工?还有的家长为孩子结婚要分开住,这个西方人看为是常识的事,而愁眉苦脸,夜不能寐,所以我们中国人会比一般人多一点愁苦的。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需要很多学习了。我们需要学习不同的文化,研究它的源出及社会效应,这对于我们融入社会有极大的好处。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虽然这几十年,经济、文化在日益开放的国策中与世界接轨,养儿防老的观念应该是有所削弱,但要破除这一观念,所引发的阵痛,仍随处可见。在西人对于家庭的的传统观念中,据观察,至今敬老爱小,仍是倍受尊崇;若有人对老人不尽礼遇,仍为众人所不齿。但是他们好象没有这么浓重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可能有源于:1)圣经: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他们养育儿女有强烈的代管意识,知道孩子长大独立,是势在必行的事,故没有占有感。2)与国家社会福利机制的健全有关。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康运作,使得老人对没有子女在身边的生活,早有思想准备,所以能够坦然接受而没有恐惧感。而这两个重要的系统,也许正是我们中国人刚刚在开始着手摸索、建立的过程中。对老年生活的没把握、没安全感,使养儿防老思想有延伸的土壤,要消除这一影响,盼望有健康的机制和理念在我们国人的心田中,取代不安而生根开花。


另外,常常会听到一些移民家庭的投诉,两代人之间互相非常不理解对方态度和做法,使得矛盾增多,觉得很失望。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我认为有一大部分是跟个人的需求及其沟通有关。有的人一天只要一杯水就够了;而另一个人一天三杯水才够,这本身没有对错,只是谁对人的指望越多,当得不到的时候,失望也多而已。大多数儿女都是想好待父母,才积极办父母移民过来的。很多家长谈到:来了以后才知道儿女们这样辛苦的,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儿女们总是报喜不报忧的原因是,1)怕家长操心,担心;2)也有羞于重述;3)有累得不想说。有的真是具备让父母享受的条件,办父母来享受的;但也有在还不具备这条件的时候,为了早日与父母团聚,急急办理移民,父母领情还好,万一互相沟通不好,又是问题一大堆。记得刚来新西兰时,华人的蔬菜市场不象现在这样繁荣,有一位朋友的父母来了,他的父亲很客气地说:我生活很简单的,没有什么要求,你们每天只要给我一根黄瓜就行了。吓得小夫妻眼睛睁得大大的,要知道那时的黄瓜每根七元九毛九纽币啊,他们偷偷告诉我说:我们不知一年有没有吃两根哎!要知道,那时候的人不象现在的移民这么有钱的。谁对谁错?我不认为有对错,这是区域文化对应的不协调,需要时间的调和和互相的体谅和理解。这位父亲并无意要为难儿女,他还想,在家乡吃根黄瓜的生活难道还不算简朴的表率吗?殊不知,因着区域的变迁,每天吃黄瓜竟成了完全不同的解释。还好这家人有良好的沟通习惯,否则后果会是令人非常难堪:连他父亲想吃根黄瓜都不肯买。或说:他父亲想吃根黄瓜都买不起。这些话都会使人受伤害。有时也听到一些把父母办过来后,没有给予应该的尊重,也没有正面积极的沟通,好像是免费的长工,不但吃苦耐劳,还被人嫌这嫌那,使得老人感到压力很重,有碍于面子,又不敢出声得罪他们。可能原意并不想苦待父母,但是过分的任性,强势,和高要求,日而久之,总是会有一些不快或者冲突。


范生伯伯:你的儿孙阖家去了外国,没有带你们一起去,使你们感到失望,其实这已经成为了事实,我想:如果你能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来接受的时候,会不会不那么生气?如今你们已经在外国,更新一些观念应该会比以前方便的多,就我们刚才提过的,西人受基督信仰的影响:养儿育女是替上帝代管的,他们离开父母是早晚的事。所以你的儿女的再移民时,不要假设是你们关系的破裂,当然儿女顾到你们的感受,给予积极的沟通,是最为理想;也许是考虑到他们业务的发展,想做再一次的拼搏,不管他们怎么安排你们,你们尽量从正面积极的方面去思想这些事,体谅他们的难处,应该会好过些,毕竟他们没去干什么坏事。从信上知道,他们买了房子也作生意,应该都是很努力、勤奋的工作,要知道现在做生意不是很容易,竞争也很激烈;虽然他们没有同意你们搬去同住,也许他们面对各样的难处,或者有些情况不成熟,是不会一一告诉你们的。他们还将小孩也带走,当然你们少看到孙子;从另一方面看,他们也许知道你们的体力有限,没有加添你们负担而自己承担这个责任,带孩子不是件轻松的事喔!经常有打电话问候,说明心里还挂念你们的,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能存着感恩的心,每天为他们祝福:让他们能尊主为大,夫妻和睦,好人相逢,恶人远离,真是你儿女的福气。


有一天,我收到十几幅朋友拍摄的新西兰彩虹的照片,这彩虹壮严绚丽的景象,叫人叹为观止,心生敬畏。这些照片都是在住家附近排的,而且全是这几个月的事。看完这些我有很深的感受,我们同在一块土地上,同享同一个瞬间,当那彩虹出现的时候,有人能尽情享受、为彩虹横架天桥的美景欢呼,并不失时机地捕捉这动人的瞬间,供他人欣赏;而同样那个时候,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闷头睡觉?专心读书?闭门生气?还是四处游荡?为何对这美好的景色竟毫不知晓?是否常常神给人许多同样美好的机遇和时光,但都因人的忽视、不经意而悄悄流逝、走过,而祝福却临到那些寻找、等候和懂得领会、珍惜的人?


主耶稣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翰福音1418)又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却。1427当人真正认识上帝的时候,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和平安来接受一切所发生的事,因为他能信神所给的一切应许。范生伯伯在信中提到,生活中交通的不便,外文、健康方面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在新西兰不用惧怕,新西兰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关怀系统设立得很好的,只是我们需要去认识和善用。现在华人社区的服务设施也越来越健全了,他们也能够帮到一点;有空也可以去参加英文的免费课程,多少能学到一点东西。不知你们的住处离开市场有多远?如果太远的话可以考虑,搬得离市场近一点的地方居住,减轻交通上的困扰。教会的活动也可积极参加,一方面能学习神的话语,使自己的生命有长进,另一方面也能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来认识、接纳别人的有限。与教会弟兄姐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往,万一有特殊需要,他们很乐意来帮助的。至于想回国的事,与儿女要有积极的沟通,旅途的安全,国内生活的安排等等的细节都作权衡后,决定权还是你们自己。作为儿女,大多数都指望父母平安,别有什么意外,应该无恶意不准你们走动。如果与朋友之间的谈论,多用正面的思维,存着感恩的心,多说正面积极的话。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耶稣基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518)我们都知道,上了年纪学习独立的功课不是容易的事,会有许多的挣扎和痛楚,这是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感觉,习惯了就好了。我来新西兰的第一个洋人邻居,给我很深的影响和启迪,似乎明白什么是叫享受,什么叫平安。她几十年都住在这个两房一厅的Unit 里,七八年前,丈夫过世了,做医生的儿子,做律师的女儿都请她搬去同住,她都不要,说:现在他们生活得很好,万一我去了有变化,就不好了。我见她,每天和颜悦色地到信箱取信,与每一个过路人打招呼,有的人并不是很有礼貌的回应,她满不在乎地说:这是他的问题,也许他今天不开心,而我很开心,因为耶稣基督为我复活了,他每天与我同在,我享受与他的同在,我没有理由不开心。她唱着诗歌回屋里去了。周日去教会聚会,周三去教会团契,平时在家做些刺绣什么,就带去教会义卖,卖掉了就好高兴,拿钱去奉献。周六儿子女儿轮流带她shopping ,孙甥儿女们一年来两次在她家聚餐,圣诞和复活节,她的儿女都很忙,应该很少额外带她去外面吃饭什么,否则她会告诉我。除了有谁生日。每一个来探访她的人,都会被送到路口信箱;和打理花园的工人谈笑风生;总之,这是一个公认健康祥和的晚年生活。当然,和我们华人不同的是: :她是土生土长,语言没有问题,沟通没有问题,但她在失去丈夫以后的日子,也是极大的挑战。她跟我讲,她丈夫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得的军衔,捧着他的照片时,仍然热泪涟涟;但她靠着神的恩典学习,接受,并享受,不但自己享有平安,也将平安带给周遭的人。


范生伯伯:你说,别人以为我们在景色秀美的新西兰活得多开心,生活当然没问题,心情只有天知道。今天我们东拉西扯谈了这么多,也许什么也没有改变,盼望你的心情有一点改变,知道该如何享受神所赐的人生,加强一些新的观念,为儿女们祝福;常常去留意欣赏天上彩虹的美丽,圣经说,这是神人和好的记号,真正在景色秀美的新西兰活得开心。好吗?盼望我们再有交谈的机会。


祝你健康!平安!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4月21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一扇不关闭的门

歌:你好!


你主持的《真爱人间》使人看了很亲切,我和家人都爱看。有时我看了以后,觉得你的文章都在针对我的思想,其实也许这些问题正好是我要学习的,谢谢你。


说来话长,我原来也是去过教会的人,还受了洗,后来可能太忙了,有些事情也很失望,渐渐就不去了。现在有时也想带孩子去看看,但好像挺难堪的;又觉得活得已经很累了,不想受什么约束。总之,常常都是在犹豫中。看你的文章也是一种提醒,所以觉得也不错,希望你多写一些好文章,帮帮我们这种人。


祝你编安!


读者:萍



亲爱的朋友萍 萍:你好!


谢谢和我谈到你在信仰上的一点挣扎,知道你曾去过教会,还受过洗,只是因为太忙之故,很久没去了,现在好像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也希望能读到一点好文章,从中得到帮助。我很欣赏你的坦诚,让我们就从这儿开始聊起吧。


首先,我很理解你为难的处境。我们先不谈当初为甚么会停止聚会的原因,但从你现在还是对福音的话题有兴趣这一点来看,虽然很久没去教会,心灵的深处仍然为真道留有空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是这样吗?我想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将来。有一个观点,我们先予以沟通一下,你说,看《真爱人间》的文章也是一种提醒,这个是我同意的;但是想要陈述的是,任何再好的有关信仰的书籍、文章都不能够代替教会生活,(除非客观条件受到特别的限制。如:传染病人;有碍安全的问题;或是会给人带来不安全的因素。)看一些对生命成长有帮助的书籍文章杂志,固然很好,也是非常有必要,有很多属灵理论上的词汇,一些精辟的观点,在一般人习惯上,好像是,非看了读了才会记得住,听,就好像不是那么印象深刻似的。但是若以此来取代教会生活,就要讨论了。


教会---一班被召的人

教会一词在原文的意思是:一班[从世界]被召出来[归向神]的人。神所设立的教会,为要在万民中得着他应得的荣耀,并为广传福音而设立的一个属灵的有机体。神对教会交付了使命,为此教会必须发挥圣经对于教会的教导,履行对内和对外两大主要功能。


对内:

  • 1)敬拜。《约翰福音》423-24:“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在《罗马书》121 保罗说:“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其中的“事奉”一词原文里与“敬拜”为同一字。保罗倡导基督徒要有发乎心灵的全人敬拜。
  • 2)教导。《以弗所书》411--13:“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 3)团契。举例使徒时代,彼得的一次讲道后,《使徒行传》241-42记载:“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彼得前书》410:“ 个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做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 4)圣礼。接受洗礼,《马太福音》2819:“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和举行纪念主的圣餐。《哥林多前书》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 5)执行纪律。《约翰一书》229:“你们若知道他是公义的,就知道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 《哥林多前书》57:“你们既是无酵的饼,应当把旧酵除去,好使你们成为新团;”
  • 6)生活的彼此关顾。《加拉太书》610:“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如此。”

向外:

  • 1)教会的大使命。《马太福音》2819-20:“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除了广传福音,叫人重生得救的首要任务,还有
  • 2)关怀社会,服务人群的责任。《雅各书》115-17: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127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 3)效法基督,作全人关怀。《使徒行传》1038:“ 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

神眼中的教会

在《以弗所书》五章26-27这样称地上的教会是荣耀的教会:“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也许,你会说:“我怎么尽看见瑕疵呢?”你是说得没错,教会并没有善尽其职,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y)在《何必上教会》一书中说:正是因为由亏缺神荣耀的人组成,“任何期望教会完美的人,并不了解这个危机的本质。”那么教会的种种不完全,如何来解释《以弗所书》五章26-27的经文呢?蔡丽贞博士说:“其实那是指教会的源出、本质,是指教会在神眼中的地位。”“圣洁不是来自信徒的道德生活,也不会因为信徒不道德的生活而被损毁。但是圣洁、毫无玷污、荣耀仍是我们的目标。”


朋友萍 萍:我们因为了解这么多教会对内对外的功能,和它的源出和本质,就不会因为教会的的某些不完全,而放弃自己作为基督徒应该履行的职能和可以承受的福分。《希伯莱书》作者告诉我们:“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致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到要彼此勉励;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1023-25)其实,主比我们任何人都爱自己的教会,他必在当中作更新造就洁净的工作,使教会渐渐的成熟,满有他荣耀的形象。教会需要更多恒心追求真理,被呼召矢志跟随基督的人,而不是口是心非,明知故犯,羞辱主名的人。萍 萍,如果你存着爱神的心、寻求神真理的心去教会,就不会感觉被约束、或被一些事失望到停止聚会,更不要忸怩拘束,教会应该是你属灵的家。


你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扇不关闭的门” 吗?话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基督徒教授家里,有四个儿子,都是在牛津读书的。教授夫妇都很虔诚,家里每天有聚会敬拜。其他几个都可以,只是那个最小的,常常找借口不参加,或到结束时才回家,有天他从外面回来时,正好聚会没结束,还在祷告,他就上前去听听他们在讲什么。这时他的妈妈正好祷告说:“神啊,求你拯救我第四个儿子,他不敬畏你,又不肯来聚会,老是出去玩,还顶会花钱…..”他一听,就来气,“妈妈为什么不替三个哥哥祷告,光为我祷告?这个家我绝不住下去。”他立刻上楼,收拾自己的衣物,拿了父亲的一些钱,留下一张纸条写着说:“你们不用管我,我也不要做你们的儿子,我走了!”到了外面,先住大旅馆,很块钱就少起来,就借住到一个朋友家去,但这位朋友说:“住一下没问题,但是不能多住,你父亲也是我的老师,万一他问起来,我不知说什么才好哎。”他没办法,只好离开。最后钱用得净光光吃不得,住也不得,走投无路还是回家吧。白天回家难为情,等到半夜十二点过了才回去,先想从窗门爬进去,可是每一扇窗门都关得好好的,实在没办法,看看大门怎么样。哪知,手一推就进去了,原来门根本没有拴。他侥幸的跑上楼,直冲自己的房间,不料,一推门,不好了,原来他父亲正对着门静静地坐着。他厚着脸皮悻悻的说:“怎么今天家里这么不谨慎,连大门都不关好呢?”他父亲把眼镜摘下,拉起他儿子的手说:“我的儿啊,自从你离家的那天起,直到如今,这扇门就一直没关闭过啊!”


萍,当我们远离属灵的家时,我们的天父也同样在等候我们回家。我们可能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缠绕,徘徊在外,但是神家的门永远不会关闭,他永远等候每一个思念回家的人。望你不再犹豫,尽快找回自己属灵的家。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好了,


祝你喜乐活泼!健康成长!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4月14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你从何处来?

歌:你好!


有一个问题一直叫我想不通,人到底是从哪里来?我的房东说:“是神造的。” 不是说,是从猿猴变的吗?真的会有神吗?他会造吗?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呢?你能不能给我讲多一点点?谢谢!


祝你编安!

读者:汉



亲爱的朋友汉 宾:你好!


有好多人对这个问题有兴趣,这是个很费脑筋思想的问题:人到底从哪里来?如果你有读过圣经,就方便理解很多了。但是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证据是重要的,但是再怎么重要的证据仍然可以坚持不信;而任何没有证据也可以叫人 笃信不移,问题是,人需要具备一个理智的头脑和一颗受教的心。让我们在这里聊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体会,不知会不会帮到你。


你的房东说:人“是神造的。”而你听说人是猿猴变的,那现在有了两个问题要处理:要有东西证明,为什么说人不是猿猴变的;和为什么说人是神创造的。有关这一点,我想,一些科学的资料可以帮助到我们的。


有关猿猴说,其实只是一些好心人的猜测和想象。我们可以从考古学家努力研究的三个成果中来看看。


1)爪哇人(JAVA MAN 一八九一年荷兰人迪布瓦(E.DUBIOS,在荷属东印度爪哇岛,找到了爪哇人化石。不为人知的是这些化石只包括一个头盖骨、一根大腿骨,及三颗牙齿而已。从那时候起,考古学家频频组队勘探,当一队包括十九名资深“进化论”者,称之为“色连加探险”,发表的长达342页的科学报告,总结了一句话:“爪哇人绝对不是人类的祖先。”(SIR ARTHUR KEITH,THE ANTIQUITY OF MAN


2)北京人(PEKING MAN 一九二七年,加拿大的戴维森布拉克医师(DAVIDSON BLACK,1884~1934)在北京市郊周口店,发现了一颗肮脏的老牙齿。经由洛克斐勒基金会 热心拨出研究经费,两年后又在原址找到“北京人的头骨,鉴定为五十万年前。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和戴维森布拉克医师去世,使研究暂告停顿。战后,却发现那十四具头骨离奇失踪。以后的研究,都是根据当时的照片和石膏模子。各国的考古专家都来查看研究,发现十四具头骨下半部全遗失,而后脑部被打碎。著名考古人类学家布尔教授(M.BOULE )对邀请他的单位,愤然说到:“你们让我远渡重洋,绕过大半个地球,就来看这堆后脑袋被砸碎的猴子骨头吗?”“他们根本是被真正人击杀的猴子。”(TAYLOR,I.T, IN THE MIANDS OF MAN)


3)露西小姐(LUCY 一九七四年由强生教授(D.JOHNSON)在埃塞俄比亚挖掘出来的“露西”,约有百分之四十完整的骨架,曾经轰动一时。说“露西”活在约三百万年前,被归为“天南猿人”(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与现在的人,不同属也不同种,被普遍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所接受:人类最早的祖先。可是,到了一九八三年,两位美国的人类学家,史登(STERN)及撒司曼(SUSMAN ),在仔细经过检验骨架后,认为露西小姐的骨架,不像一般女人走路的姿势,而像猩猩多过像人类。(CHERFAS ,J, TREES HAVE MADE MAN UPRIGHT)另一位国际知名的人类考古学家在被人问到“露西”小姐的身份时,只有耸耸双肩无可奈何地说:“别问我这个泄气的问题,换个题目吧!”尽管他是众所周知的强硬派“进化论”信徒。


圣经告诉我们说,神造万物,各从其类。科学对于生命的研究,只有越来越多证实圣经的真实,科学最多只能发现生命的现象和规律,最终不能解释生命的由来。科学家能造飞机、潜艇,当它们却不能自行繁衍;还不如一只小虫、一只蚂蚁,甚至一只跳蚤,它们的子孙竟然无穷无尽。生命使鲜花盛开,百鸟歌唱,生命将美味临到不同的水果,将香气洒满各样的花草;它们各从其类,从不混淆,这么多禽兽在一起,它们懂得各从其类,不会互相骚扰;最为众人所知的是,马和毛驴的杂交,生出骡子,要知道,骡子就到此为止,骡子不能繁殖后代的。是谁定规了这些生命的律?是谁设立了各类物种的界限?以至它们生生不息仍不失其创造的原样? 要探究这些生命现象的奇妙,除非你相信神的创造,否则,你永远找不到答案。

我们知道:

  • 一只鸡蛋最初的胚胎单细胞,不只是决定了一只鸡的机能结构,并其生活形态,还决定了几代鸡的生态结构;
  • 人类对于发明的汽车内部电线长达一公里,连线路也不接错一根,赞叹不已; 有没有想到,我们人类身体内的血管有多长多复杂:有资料说,一个成年人的血管总长度竟达到十万公里之遥,可绕地球赤道两圈半!这样长的血管,竟有条不紊地分布在人的身体之内,老少无欺,一人一份。从心脏出发,从粗到细,到微,延伸到全身的每一部分,又从微到细到粗,回到心脏,从不搞错。
  • 再看身上的毛发。毛有长短之分,眉毛,睫毛长了几十年,就长这点长;但是头发却可以长到一米多长;它们几个从不忘记自己的职分,安分守己,该长多少就多少,你能想象,若它们几个错了位的景象,该是多么叫人沮丧吗?头发永远就这么点,而眉毛睫毛长到一米多,生活多不方便啊!
  • 毛还有里外之分。耳毛、鼻毛是长在里面;耳毛长在耳内,以防小虫异物进入;鼻毛长在鼻内,是用以过滤灰尘。而睫毛、胡须是长在外面的:睫毛为保护眼睛,若往里长,非但没保护眼球,反而会刺瞎双眼;胡须也是,长在嘴巴外面就没事,若是长在嘴巴里面,不知该有多麽糟糕!
  • 毛还有粗细之分。头发是粗的,汗毛是细的,若是两者交换,头发是细的,汗毛是粗的,那身上的汗毛跟猩猩、猴子一样了,那带给人什么感觉呐?胡须也是很特别男女在幼小时,都不长胡须,到了发育的年纪,男孩就长出胡须,使得男女有区别;而不象猫狗,等动物,一出母腹,无论是公是母都长着胡须的。
  • 最奇妙的是,毛的长势有倒顺之分。全身的毛皆往下长,唯独气管内的细毛反而往上长。当人们在咳嗽或有痰时,空气压力一加强,器官内的细毛可以托住痰和粘液,不致滑入肺中。若是细毛是往下长的,痰液只能往下,不能上升,会壅塞器官,妨碍呼吸,重则窒息死亡。看看眉毛,左眉往左边长,右眉往右边长,两道防水堤,疏导着额上流淌的汗水,往两边流,而不至流入眼中。
  • 在看看鼻子的功能也是叫人惊叹。科学家告诉我们:鼻子每分钟吸气70次,昼夜二十四小时,共有吸氧二万四千八十次,若以每次吸入氧气500CC计算,每天每人所吸入空气为一万贰仟贰佰四十公升之多。每次吸入的空气必须很快地调整温度和湿度,空气中的灰尘也须予以滤清。所以一个鼻子除了嗅觉功能外,还要包括三大机器:即温度调节器,湿度调节器和消毒滤清器。若果请一个世界上最好的权威工程师设计这个鼻子,必须具备这三大功能与一,最少的重量也会要50磅,想一想,街上的人每人捧一个50磅的鼻子行走,该有多累人哪!
  • 我们身体的消化系统,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工厂,并不是很夸张。我们每天吃下去的这么多东西,不同的食物分类,经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和化合,提取有用的营养,抛弃无用的废料,自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去应用。造出血液、肌肉、骨头、牙齿、毛发和指甲,整个输送过程并不需要人的监督和策划,全部各尽其职,也不会送错地方,这说没有神的创造,谁能有这般周密的设计呢?

在圣经《创世纪》中,第一章26节: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第二章7节记载了人被造的过程说: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18节说: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21节:“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了,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这就是基督信仰中,人类被造的过程和起源。所以朋友汉 宾,我们人不可能是猿猴变的,而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若果要变,现在可能还是在过程中,那会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失去安全感,一方面对自己没把握,不知哪一天醒来变成了什么东西;另一方面,对别人也不能信任,怀疑他是不是属于人类,这不是个很大的笑话吗?圣经说,神的创造,各从其类,想混乱也混乱不得,人就是人,尽管有的人很不象话,甚至做人所不该做的事,只能为他哀伤,最终还是不能够把他赶出人类。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委。”(罗马书119-20世界上任何的宗教教主,并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因为他已经知道人不过是被造之物。在至高创造主的面前,我们只能谦卑,我们得生命气息存留,都在乎他,他是全能全智全在的那一位,我们要用心灵和诚实去敬畏他,用生命去服侍他。因为我们不仅从他而来,还要回到他那里去,并按着我们所行的受审判。神差他的儿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将神的道活现在世人面前,但人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神却使他冲破死亡的监禁,从死里复活,升天。如今,全世界的人都享受两个隆重的公众假期:一个圣诞节,庆祝耶稣基督的降生;另一个就是复活节,纪念耶稣基督的受难和复活,世界上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一个人的生日被这样纪念,因为人有生日,也有忌日;而耶稣基督,有生日无忌日,他为我们而生,为我们而死,但他没有长久在坟墓里,三天后,他复活了!他是神!朋友汉 宾,你叫我讲多一点点,要么今天就谈到这儿,好吗?愿你好好享受复活节假期,并明白它的意义。


祝你进步!平安!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4月7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学做大丈夫

亲爱的方 歌:您好!


您的栏目自从20051028日创刊以来,我每期必看,还特别整理后装在一个夹子里,并将每期题目按时序编排。编排后,我发现每期的话题都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和灵魂进行疏导,令我赞叹不已。您的文笔流畅,思路清晰,论点准确,论据充足,文风温雅细腻。在字里行间总是表达出一个字---“爱”,与您主持的专栏主题非常的贴切;让一个个扭曲的灵魂找到了归宿;让一个个失落的心灵得以安抚;让一个个冷漠的人找回那丢失已久的爱。您还用您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不要让“小偷”偷去每个人的时间和信仰,不要离开真道和真理。


您主持的专栏让爱再一次地活过来,让爱走动,让爱迸发出光彩,让那些失去爱的人,来到耶稣的面前,得到真平安,得到爱,得到疗其心灵的伤痛,让他们活出生命的色彩。


歌:我最近遇到一件不知所措的问题。有一位女朋友,她是位年轻、漂亮、单纯的妈妈。因丈夫似乎有“恋母症”一味听他(比较自私)母亲的,他连合自己妻子拉手,只要他母亲在场,都要把手松开。他母亲的观点就是:“不要对老婆太好。 ”孩子已经两岁了,几乎没有给妻子生活费。半年前因为与他双亲同住,生活上还过得去,现在他们分开过(她双亲不让在一起生活.)他自己跑到澳洲开公司,说开公司需要钱,所以没有钱供他们母子二人的房租和生活费,要让她的双亲供养,……。她现在也很坚强,自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把时间安排得也挺充实,她也很想理顺这样的婚姻关系……。我知道她前面的道路还是很艰难,我真不知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她走过这段阴暗和不幸的婚姻,也不知如何使这‘不幸’转为‘有幸’?当然我也知道,对于她而言,走过‘不幸艰难’进到‘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类事情在当今的社会听说也不少,所以特别请教您。盼望在您的指引下,让这位年轻的妈妈,不仅能够刚强壮胆,更能走出生活的阴影,而走向光明。


您忠实的读者:原

2006323日夜1130



亲爱的朋友原 畅: 你好!


接到你热情洋溢的来信,很感谢。如果对读者的生命有帮助,这正是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盼望能继续得到你的支持和爱,并不辜负你的信任。


来信中提到你为一位朋友的遭遇不平,并且不知所措。的确,看了来信后,也很同情这位年轻的母亲。这类的事情在当今的社会,的确不是听见第一桩,而且还有更糟糕的,全家联合, 把那媳妇逼疯了,然后离婚的呢。你的来信,使我们有机会谈到这个题目,不知道能否指引这位女士走出阴影,让我们多从几个方面来看看,对这个现象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我们华人在家庭关系的协调上需要很大的学习的。据所看见听见有一些的小家庭不和睦,这个“第三者”不一定是外来的人,而先是自己家里的人在其中兴风作浪,再导致情节复杂化的。


其中不乏很多概念的问题。象这位婆婆说:“不要对老婆太好。”可见这位婆婆,也许是忘了自己也曾是别人的老婆;也许在她做媳妇的那会儿,有段刻骨铭心负面的经历,令她终生不能忘记,现在好不容易“媳妇熬到婆”,依样画一把葫芦,给下一代的媳妇也尝尝味道;也许她不能接受儿子的注意力从她这里转移,分散到媳妇那里;…….不管怎么说,这些思想、心态都是欠健康。越是分析,越是叫人同情,以至于怜悯的。如果她受到更正确的教导,也许她也就不会这样做。不是吗?一个女孩嫁到你家,老公不对她好,谁对她好?若是谁都对她很好,尚且不能代替老公对她的不好;何况全家对她都不怎么样,这叫人家怎么过日子?再反过来说,那女孩是你的女儿,或是,你的女儿被人这样对待,你会是什么感觉呢?那我们再说,就是她自己初为人妻之时,所受的待遇不知如何。如果是好的话,为什么不能教导儿子也对老婆好?若是不好的话,也不是“修理”媳妇的借口啊,一个人受过的苦,还不够,再叫另一个人重受一遍,这是一个正常的良心应该做的吗?那最不能自圆其说的是:有不能接受儿子对老婆好的,是因为自己一把拉扯大的儿子,心去了老婆那里。若果是这样的话,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叫他不结婚,他的心也不会跑来跑去,永远在你那里,不是很好吗?但是为什么叫他去结婚,这不是耽误别人吗?这种十八世纪初,把结婚看作是繁殖后代的封建意识,运用在二十一世纪,居然还有人惟命是从,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教育失误。


对于“孝敬父母”的理解,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大的盲点,就是“恋母情结”。很大一批人把“恋母情结”这个很明显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当作孝顺来接受,其实是男、女都有。当然这和配偶的利益没有冲突的时还可以接受;一旦有了冲突,这就是在婚姻遭难前所埋下的“定时炸弹”。现在为什么很多人需要进行婚前辅导,就是社会已经开始警觉,太多人在没有准备好进入家庭生活的状态下进入了家庭,以至带出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故此在婚前,就对一些生活以及家庭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作一些预先的思想准备和心理辅导,以防不测。一位外国朋友对我说,中国有许多大男孩。暗示有许多大龄而只具孩童心态的男人。在我的经验中也察觉:年龄跟成熟不直接挂钩。有见到一些年龄已是适婚青年,在心志上仍然是“童龄少年”。也有一直做儿子习惯了,不知道怎样承担荣升为丈夫后的许多责任。有一个孝顺儿子理直气壮地对自己新婚的妻子说:“你下班后到你妈妈家去吃饭好吗?因为我妈妈说,你吃饭声音太响了。”“那你呢?”“我还是在家里吃啊!” 想想看,声音的轻响又不是罪过,是可以调整的嘛!他们小俩口白天都各自在上班,连一起吃顿晚饭的时段都要被剥夺,这样品质的婚姻能维持多久呢?很多人知道为结婚排场储蓄多一点的钱,很少人为了结婚去学习多一点的人际关系沟通、处理技巧。多人以为:不是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吗?有了钱一切就好办,可以把这个家摆平;想不到,这个家搞得人仰马翻,也是因为钱。而畅通谐调的人际关系是婚姻美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却常常被人忽略掉。


在西方文化中,当母亲和妻子的意见相左时,丈夫基本多是和妻子在一起。当问起由缘,答案是:“因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这种夫妻合一的认知是源于基督信仰。在《创世纪》224说:“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给予我们的传统观念冲击很大,关键词在于“离开父母”,使得我们很难接受。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喜欢热热闹闹,四代同堂,人丁兴旺;怎么可以叫人离开父母呢?所以,人老大了仍不能自立,一直在大人的呵护、监督下,变得依赖性特别强;而基督信仰里很重要的一条,是中国文化传统里所没有的,就是“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因为他们有“神”这一个概念,所以对儿女有很强烈的代管意识。儿女是神所委托父母代管的,教养长大后,要去实现神在他生命中的计划,作为父母不会太多干涉。在那个过程中,他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一同继续奔走前面人生的道路。孩子不是被父母垄断的私有财产,他要为着神对他的爱,和全然委身与他的妻子分享他生命中的一切。因此,他应是妻子的:


  • 保护者(Protector
  • 供应者(Provider
  • 领导者(Leader
  • 安慰者(Comforter
  • 代祷者(Prayer

我们可以想象,若是一个心智不健全、心理还不够成熟的人,怎能承担起这些责任?他肯定会吓得方寸大乱,弃之而逃;更有令人寒心者:非但不保护,还出卖妻子的权益,为美化、保全自己。而若是这人从小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导,一路都看见这样的榜样,既使他进入婚姻时,还不能完全成功的担任这些角色,也不会有太多的挣扎,因为他会知道,这是他的标杆,他要努力的方向。有人问说:基督教的人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在《以弗所书》61说:“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64劝做父母的说:“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在基督信仰里,男女老少在神的面前,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因而在主里听从父母,在真理里面听从父母是理当行的。问题是你要很清晰,真理是什么。后面一节圣经是说,做父母的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儿女。同样的问题是,要清楚主的教训和警戒是什么。不可随心所欲,惹儿女们生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由此我们看到,有基督信仰在家庭关系中做准则,减少多少冲突和矛盾啊!大家能在一个统一的标准里向对方谦卑,彼此顺服。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应该是适合每一个人。


朋友原 畅:有些人的行为不是很妥当,可能是出于愚昧无知;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教导;有的因为没有能力处理复杂的情况;我想,除非确定是刻意虐待,需要动用法律行动来制止,否则是不是需要让他们小夫妻有一点单独对话的空间,看看他们在没有旁人骚扰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一定要冷静地处理这些情况,多给对方一点时间思考,为了孩子和今后的道路,望这位妈妈多多保重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去教会的机会,因为在神的光中,也许能够找到调整自己的一些观念和角度,使自己的生命有成长时,应该会对事情的处理有帮助。经济上的问题,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去《Work and Income》寻求帮助;如果你的朋友想知道,父母双方抚养孩子的一些法律条例,建议去公民咨询局,他们有一条华语专线服务,电话是:6258831盼望能够帮到她。请为你的朋友带去我亲切的问候,愿她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面对现实的困境,为了孩子要保重,要刚强!愿上帝保护她们母子俩平安,健康!


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好吗?多谢你来信的分享。

祝你进步!安好!

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