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真爱人间|RSS
加入我的书签
用电邮联系我们

本文章已于2005年12月23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敬祖与祭祖

歌: 您好!

我们从未谋面,但每每看到你的真爱人间栏目就象是在看一位知心姐姐的信,使刚刚踏上异国土地的我倍感亲切。我已经30多岁了,经历的人情变故也算不少了,尤其是远离家人来到这儿后自觉成熟了很多,但是一直以来有个困惑叫我无法释怀,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忧郁,甚至悲观……


两年前的秋天,我最最亲的外婆去世了,虽然还不是突然病故,但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我30年来从未经历过的。外婆亲手把我带大,从未离开过我的生活,虽然在别人的眼里我已经为老人家做了很多,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太多的遗憾。直到现在,每当提起她,哪怕是一闪念,我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泪流满面,心像是沉到了谷底……我应该怎样才能走出这一阴影?


在我的家乡,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给过世的亲人烧香烧纸以寄托哀思,这也是给故去的人表达孝心的唯一方式。我虽是现代的年轻人,但从骨子里接受这种怀念亲人的方式,我也知道这是迷信,但是还能做什么呢?我希望亲人能收到我的问候,更希望自己不要永远生活在悲伤当中。我知道您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你们都是怎样纪念去世的先人的呢?



我的痛苦也许有人正在经历,也许对于有的人不算什么,真诚的渴望您能给予我帮助,谢谢您。



恭祝编安!

您的朋友: 雨水

13-12-2005




亲爱的朋友雨水:你好!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来信,谢谢你能喜欢《真爱人间》栏目,并且所给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在栏目中互相学习,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来信中知道:你最爱的外婆过世已有两年,曾也烧香烧纸以寄托哀思,你仍不能从悲伤中自拔,想知道基督徒是怎样纪念去世的亲人的。是这样吗?好,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天的话题吧。


作为基督徒如何看民风习俗及一些传统宗教现象呢?恐怕光一味排斥、拒绝,应该不是解释二十一世纪广大民众的宗教心理情结的最好方法。到不如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这宗教文化现象,站在圣经之立场与其公开对话,剖析、了解、研究这些现象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力除对立和冲突,显得更为明智。


就“祭祖”这一项而言,很少人去考核了经典古书后,才去拜祭祖先的。实际上一般人都无学术上之求证,他们只是奉屡习俗,人云亦云的摆上拜下而已,对“祭祖”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是相当模糊的。


据徐松石牧师在《祭先制度评议》一文中说:“中国古代为死人建庙立墓,庙用来祭拜死人,墓就不是。古代只有皇帝和大官死后才可建庙,平民不可有庙,只可有墓。有庙就需有‘主’。‘主’用来接受供品之礼。”这就是后来要设“神主牌”的由来。到了周朝,武王用木为文王做‘木主’。在民间也流传‘木主’的起源为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传说,丁兰原为不孝之子,时常打骂母亲。一天丁兰耕田,看到一只羊羔跪哺母羊,心中深受感动而懊悔自己所行。这时丁母恰巧来送饭,丁兰拿着锄头跑去相迎。其母误以为丁兰又要挥锄揍她,于是拔腿就逃。迫于丁兰紧追不放,丁母逼急跳河,不料淹死,丁兰跃河救母,终不见身影,只抓到一段木头,就带回家供奉。后来传说,这就是‘神主牌’的由来。


设立“祭祖”的本意,是要后人纪念先人,做子孙的慎终追远,教人有孝心。由于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又信多神,人死后变鬼变神的观念,逐步将原来只限道德意识层面的“祭祖”,演变成具有宗教意识的祖先崇拜。郑国治牧师在总结华人祭祖的八个心理现象,颇具代表性:1)惧怕的心理:怕人死后会变鬼而回家大闹。2)爱慕的心理:希望人死后灵魂回来,成为家神保佑子孙。3)随风俗的心理:因风俗盛行拜祖宗。4)迫于社会压力的心理:怕被众人批评不孝。5)孝道的心理:以为拜祖宗就是行孝的表现。6)良心亏欠的心理:活着的时候没有好生奉养服侍,死后用拜祖宗的行为来弥补良心的亏欠。7)报恩的心理:因长辈的恩泽,表示对其尊敬与报恩的心理。8)无知的心理:家有丧事不知如何处理,就任一些职业的葬仪社来摆布。由于人们相信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的世界一样,需要衣食住行,故用食物祭拜,让死人有吃的又烧灵宅、用具、冥钱给死人用。不然死者会变成饿鬼魂游世界讨吃讨住,骚扰全家日无宁日就大麻烦了。


可以说,祖先崇拜正是以一种宗教化伦理,也是一种伦理化宗教而存在于民间。从祭祖的礼仪看,基本上能清楚看到伦理性和宗教性的双重含义。就伦理性祭祖的含义而言,本身的立意应该是很好的,是要后代子孙对于死去的长辈,善尽孝道,其二,慎终追远。‘慎终’是对死亡一种慎重的态度,及慎重的处理;‘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其三,维护宗族。可使本家族有更深广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其四,安国固邦。在古代封建的制度下,孝顺与齐家、治国是相通的。若百姓能尽孝尽礼,治国就顺理,鼓励孝顺,使家庭、社会及国家自然而然的安定、巩固。祭祖的宗教性含义在于:服事祖宗在天之灵。为了不使祖上的亡灵变成孤魂野鬼,后代子孙的祭祀可使其得永远供应。其二,期待祖宗的护佑。这是个复杂的心态。由于人相信这仪式是服侍并供养死去的亲人,他们会受到烧给他们的纸钱、衣物、祈祷及祭拜,所以一方面怕没有好好供养,祖宗不安前来做祟;另一方面,却希望借着祭祀得祖宗的保佑和荫蔽。故常有见,生前不会抢着去孝养父母,死后却都会很殷勤地祭拜。这使原来以伦理为主,宗教为辅的祭祖礼仪,逐渐变为以宗教性的祈福为主,越来越注重形式,而改变了设立祭祖的初衷。


在基督信仰里,非常欣赏和赞同其在伦理方面所表现的美德:“善尽孝道,慎终追远,维护宗族,安家固邦”,又很高的道德价值及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在圣经里,上帝对孝顺者有很大的应许和赏赐。“孝敬父母”,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再者,家谱在圣经里常常被提到,也是一种“追远”的表现。马太福音第一章,一口气追到耶稣的四十位祖先,以色列国父亚伯拉罕。在看路加福音第三章,直追到亚伯拉罕还上,“塞特是亚当的儿子,亚当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人类的起源,比起人只祭拜四代内的祖先,要强得多了。另外在宗教方面,现代的祭祖还不是单纯的伦理意义,带有的宗教含义是:将死去的人当作神灵来祭拜。基督信仰认为:神是神,人是人,人死了不会通变成为神。另为对死亡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人以为:人死后,其灵魂就和身体分开了,于是围绕着阳世子孙的住屋四处游荡。祭祀是为让亡灵安息,而如果阳世子孙不举行仪式去慰亡魂的话,死者就会生气并降灾给他们。为了怕遭灾祸,他们会在死者去世的第七天、第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举行祭祀。目的为了要慰亡魂,并让其和世上的其他的亡魂漫游天界,如此一来亡魂就不会来到人世间。基督信仰认为死亡是:“在日光之下一切所行的事上,他们永远不再有份了。”(传道书96)是‘回天家’,‘安息’、‘睡了’、‘歇了世上的劳苦’、并无恐惧感。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督信仰主张:敬祖和追思,而不是祭祖。因‘祭’字的本身,已含有拜神之意了。连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说:“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我们竭力主张在长辈在世之时,恭敬、孝敬他们。再者,如果祭祖的真谛在于饮水思源,报本还始,慎终追远,那么,就更不能忘记创造天地万物,照自己形象造人的那位真神上帝。我们人类是在需要“认宗归祖”,回到真神上帝面前,承认他是我们的天父,敬拜他、爱他、遵守他的教训。


有人误以为基督徒不祭祖是不肖子孙,其实并不然。只是基督徒的敬祖和追思与世俗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各有做法不同,有的会在祖先逝世的那日,将儿孙、长辈亲友一起请来,开追思会,由长者向小辈述说祖先的奋斗事迹,缅怀其一生的成就和贡献,及待人处事之准则与表帅,温及其对儿孙的期盼,最后全体起立默祷纪念祖先,并诵读且立志效法祖先的教训,做荣神益人、光宗耀祖的子孙。虽然他们没有摆上12道供品来祭拜祖先,但这富有创意的方法:“立志遵行祖先的教训和遗志”,是更具孝祖、敬祖的意义了。也有长辈的追思会,设特别奉献,为支持家训:“至于我和我家,我们都必侍奉耶和华。”而感恩的实际行动,每次的追思会都很感动,很受激励,挑旺后代像先祖一样爱神、爱人。其实祭祖的意义,最重要的表明生命的传递。世人将‘神主牌’,当作传递生命的信物和见证;基督徒可将圣经作为家族生命传递的信物和见证。其中最大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孝思敬祖,这本祖谱----圣经,能成为家族生命传递的中心,达到生命传承的意义,也才是我们人类真正饮水思远、孝祖敬祖的目的。


亲爱的朋友雨水:不知道基督徒纪念先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能不能给你一点新的看见和帮助?起码你现在知道,除了你家乡思念已故亲人烧香烧纸的方式之外,有人用不同方式的记念,可供你选择参考。你和外婆的感情很令人感动,我建议你冷静分析思考,如何才能不辜负外婆在世对你的期望,可能比流泪更管用;朝前看,向前走,接受现实,挑战自己,(包括不流泪),会对你尽快适应移民生活有帮助。多想积极的事,多听音乐,与人保持良好的语言沟通和户外活动 ,三个月后,若仍不见改观,建议寻求一些心理或医疗方面的帮助。我多么盼望你早日走出伤感,轻松享受健康喜乐的人生。祝你圣诞快乐!并等候从你来的好消息。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5年12月16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写在爱的季节

歌:您好!


最近常有见到您在《镜》报发表的文章,虽然不是每一期都能看到,但看到的都很好,你讲话很贴心,应该不会笑话我吧?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实在困扰了我很久了。


我是一个在婚姻上受过伤害的人,所以在男女关系上特别小心。就像您在一篇文章上写的:“一个微笑,一张卡片,也许使人一生不能忘记你。”我就因为与一位外国单身男士有“一个微笑”,就互相不能忘记,使得我们交换了电话,后又经常结伴出去走走,吃饭,一起去教会,等等。到如今已有好多年了。如果真的和他结婚,我也很怕,虽然他家里人说,自从我们接触后,他好了很多,但他抽烟喝酒还是很厉害,生活习惯与我们亚洲人距离很大,他并不想改。我是一个基督徒,没有孩子,又很孤独,看到别人有家庭,觉得很好。但像现在这样下去又怎么办呢?大家都说,圣诞节是爱的季节,如是我现在离开他,他又不好了怎么办?会是我没有爱心害他的吗?不离开他,我更找不到合适的终身伴侣。所以,心很烦。在N.Z我没有家人,盼望您能告诉我该怎么办。谢谢!


您的读者:

裘教哲

8—12—2005


亲爱的朋友裘教哲:你好!谢谢常有看《真爱人间》栏目,也谢谢你的信任和支持。看了你的来信,几天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为此也思想了很久。我想,我会是很愿意在这儿和你一起谈谈,并多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这事。最后的定夺,是需要你行使你自己的权利。我怕因为我们只在“纸上谈兵”,若也增加“前线伤亡率”,这个责任可真太重大了。如果能将你的决定让我知道,会为你高兴;若要保留秘密,完全没有问题。你觉得这样好吗?


朋友裘教哲:你的来信,仿佛让我读到了一个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一个微笑,”而开始长达几年的“爱情长跑”。从中隐隐读到的丝丝“爱怨”,是因为你发现了,这是个没有终点的长跑,于是就有了挣扎。是这样吗?让我们就从这儿开始谈吧。


其实我很理解你的愿望,也很同情你的处境。就像我们的日常所知:一个失去婚姻的人,又孤独,又难堪,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人爱、渴望有人支持、渴望有人陪伴,渴望有个稳定的家室,都是人之常情,相信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种愿望和要求。只是要小心,达到这愿望的途径和方式。作为女人,对这些感情方面的事,会有更敏感的感受。有时候越敏感的人会比不敏感的人多一点的痛苦的。你相信这话吗?不知道你是否也是在这种感情危机的时期,遇上了这个“世纪的微笑”?现在当你在回顾也好,评估也好,反正你需要有个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这段感情,对你将要做出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很明确:这些年来你和这位男士之间所建立的感情,是属于同情?友情?还是属于爱情吗?还是说都有一点呢?容我用一个比较新潮的词汇:当今的‘感情市场,’对于这三者是不分辨的。由于分不清楚这三者的区别,就闹出了许多的纠纷和恩怨,所以就有了这么多感情上‘伤病员’;人们长期对‘爱情’的错解,也引出许多‘悲壮’的爱情故事。


其实,一个以‘同情’为前提的感情是不需要做成夫妻的。因为它有一个条件的前设在那里:因为他没有人照顾;因为她没有朋友;因为他生活没有人料理;因为他生活不方便,需要有人帮忙……‘同情’可以是使人走得更近一点的理由,也可以是上升为‘爱情’的前奏,如果将‘同情’错认为就是‘爱情’,肯定会有问题,有痛苦的。同样的,‘友情’的条件前设比较相对平等一点,但也是不能代表‘爱情’。这三者之所难以区别,因为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彼此都有感情的需要;彼此都有沟通的需要;彼此都有互补的需要;都从对方身上发现与众不同的吸引力,或是对方的长相、声音、人品、性格、经济实力、知识,甚至家庭出生或社会背景等等。我们将‘爱情’放在‘同情’和‘友情’之上,成为感情的最高级,因为‘爱情’除了具备刚才所提及的这些因素,还不仅是要接纳对方的优点,也接纳对方缺点;不仅要为对方创造幸福,也要准备为对方牺牲;‘爱情’说得最朴实简单就是:我爱到一个地步,愿意委身为对方的一生负责任。它会比‘同情’所需要的时间性更长,比‘友情’所需要的覆盖面更广,照圣经的说法是:这“爱是永不止息。”另外,对‘爱情’的认识应该是共同的,双向的,达成共识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也会很累人的。而‘同情’和‘友情’是不严格需要这些条件的。


你在信中说:“别人都以为我们会结婚,可是他说:“这样就很好。”会不会在这位男士的认识中,你们之间的交往的层面只限在‘友情’阶段,就已经很好了,也不想进一步深入发展。因为你说,“他抽烟喝酒很厉害,并不想改。”但他还是想你和他做朋友的。从外人的角度看,你们两人的目的好像不是很一致:你是要想找一个相托终身的伴侣,而他只是想找一个朋友而已,所以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了。这位男士的说法,不一定是对你不好的。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应该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说法,也许他认识到,他不能对你的将来负责任,但并不在意你们经常在一起活动,也没有辖制你非跟他再一起不可,是吗?从中你应该有看到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对感情处理的差别了。


朋友裘教哲:很高兴知道你是一位基督徒,也能明白,圣诞是爱的季节。不知你对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理解的。我的理解是,圣诞节是普世欢腾,庆祝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降临,道成肉身来到人间,他为我们世人带来了救赎的恩典,为爱世人的缘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成为我们的赎罪祭,使我们得与神和好。他所带给的爱,是牺牲的爱,是神圣的爱,以他的舍命成就我们归向上帝的伟大之爱。圣诞是爱的季节,应该有很浓重的圣洁、崇高之意,除了耶稣基督降生,谁家的孩子出生能称为‘圣诞’的?唯有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他是至高的圣者,配得称为圣诞。藉着庆祝圣诞,我们可以更深地体会神的大爱,更深的思想他的教导,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所以我们在分享他的爱时,应该会领受到回归上帝的圣洁、领悟神的真理、建立基督的生命,也是用以矫正我们一些与真理不相吻合的行为和理念。因为真正得基督徒比一般人多一个责任,就是荣神益人,不但为自己向上帝负责任,也要为他人向社会负责任。如今社会的‘感情市场’已经乱得不行了,要是连基督徒都不伦不类,搞什么‘红颜知己’,真是亏欠神的荣耀,我们也凡事不可亏欠人,凡事要给后代、给众人做榜样。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基督徒需要学习‘立正’,靠主刚强,站立得稳。你说:“大家都说,圣诞节是爱的季节,如是我现在离开他,他又不好了怎么办?会是我没有爱心害他的吗?”依我看:若你在圣诞,这个爱的季节回归真理,对于上帝圣洁之爱有正确回应,并无不妥。至于他会更好或不好,他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能力选择,自己生活形态的自由和责任。只是你要想好,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的由缘,并向他说诚实话,帮助他成长,在我看,才是真正爱他。也许他会因着你对真理的醒悟和顺服,更加尊重你,而重新考虑当如何为自己和别人来负起责任。即或不然,结束了一场没有终点的‘爱情长跑’并不是什麽坏事,你也是得到了寻找终身伴侣机会。


亲爱的裘教哲:我很理解你由于前途的不明朗,而产生的心烦,不知怎样才能帮到你。如果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做一件喜欢的事,找几位能帮助你生命成长的良朋益友,经常碰面、团契,参加教会大家庭的服侍,或社会公益活动,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常常喜乐,凡事谢恩,像玛利亚所说:“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路146)安静等候在神面前,藉着读经祷告和祈求,将所要的告诉神,使自己的生命,在真理里面操练得更加通达、老练,在这个世代,活出神儿女应有的自由和尊严。我更盼望你所要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好吗?祝你有个平安、喜乐的圣诞节!还因为他是回归真理和真爱的季节。再次谢谢你的来信。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5年12月9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爸爸也成长

Grace:您好!


您在《镜报》上主持的《真爱人间》栏目,我一直非常关注。您的文章很有亲和力,没有太多说教的口吻,能够真正走到我的心里。生活在异国他乡,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希望在您主持的这一园地,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我来到新西兰不到三年,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顺利。我妻子现在怀孕三个月了,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变化;而我有时也因繁忙的工作身心疲惫,这样一来就不免发生口角。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争执中有时会用很激烈的语言,甚至感觉生活真的是没有意义。过后却又深深懊悔,觉得不该说那些话,压根就不该争吵,伤害彼此的感情。如此反复。


很快就要当爸爸了,忽然感觉自己好像都还没有长大。面对将要出生的孩子,好像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将来怎样担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我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可能抚养孩子本身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吧。


希望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没有烦扰到您,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子的。


顺祝 编安!

2005.11.20


亲爱的朋友念 青:你好!

想你应该会谅解,将你的来信分成两次作答的吧?上次我们谈的是夫妻之间的沟通及爱的诠释,应该属于横向的关系,今天我们可以试着谈谈作父母,与儿女的好像应该属于纵向的关系。


你信中说:很快就要当爸爸了,忽然感到自己好像都还没有长大,面对将要出生的孩子,好想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将来怎样担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言下之意,你好想叫自己快快成熟,可准备去承担一个称职父亲的责任。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负责任的父母亲了。


我曾见过一个家庭,单身妈妈带了五个孩子,居然没有两个孩子是同父母亲生的,其中四个是她与不同男人生的。另一个是她的同居男人带过来的,那人与她生完一个小孩后不久就不见了,所以她就带着五个相距约1—9岁间的小孩,领着救济金,昏天黑地地活着。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例子,却是反映了社会道德层面的一个缺憾。如果这些孩子有对他们负责任的父母亲,也许他们的一生都得到改变。他们可以直接从他们的父母身上,承袭许多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长大在社会上发挥正面的影响力。可是现在,他们的教育、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培养,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他们与人、与社会能否产生的良性的互动?却都是叫人忧心忡忡。


与我们谈到,占社会中少数的不负责任的父母对面,我们华人中有一些极端负责任的父母亲,他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孩子的成就成为父母与父母之间攀比的无形筹码。他们为了父母在众人面前的面子,代替父母去做许多,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事,童年的欢乐被剥夺贻尽。


很久以前听过一个好可爱的故事。一个搞音乐家庭的孩子,按照常规他非要学一样乐器不可的。学钢琴,他在家不能好好练,妈妈要上班,钢琴不能搬到单位里去。后来改学小提琴,想拿来拿去方便些,放学可以后,由妈妈在办公室看着他拉琴。开始还可以,后来孩子实在觉得太枯燥,又不敢反抗。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好办法:把小提琴放在大楼的走廊里,然后去睡觉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妈妈出门上班,一开门发现,哎,怎么小提琴在走廊里?就拿回来放在桌子上去上班了。孩子看了一声也不吭。没办法,只好每天再继续练琴。过不久,他实在熬不住又故伎重演,又将琴放在走廊里。想不到那一天他家里的人,正好半夜出差回来,发现怎么小提琴会在走廊里?又把它拿进屋来。到了早晨,家里人都在说:小提琴怎么会在走廊里?万一被偷走了怎么办哪!可那孩子看到小提琴又回来了,禁不住号啕大哭:“你为什么不被人偷走呀?”大家才知道“夜半抛琴”的导演,原来是他。


我有听得一对母子的斗嘴,也叫人忍俊不禁。妈妈在教导一个9岁学习、体育都很好的儿子说:“你不要贪玩,多点时间在学习上。像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中国,哪里有时间玩啊?”小孩回答说:“那些中国的小孩,因为不知道玩是多么有趣!”母亲说:“人家学很多本领的!”儿子想了一下,马上回答说:“但是他们根本不会玩!”在场的大人全都哑口无言,他说得不无道理,中国的同龄小孩,真的没有他这么机智、勇敢、思路敏捷及出众的活动能力。他们的确没有时间玩,也许在学习成绩上都是那么出类拔萃。不知你看了这些,有什么感想?我当时的感受是,孩子在挑战我们华人家庭教育的传统,但不一定是不好的。从中我们看到,父母认为好的东西,儿女不一定认为好,他有没有权利去作他认为好的东西呢?父母的职能范围是什么呢?传统的教育要反省,父母要成长,才能做他们的朋友和导师。停滞不前的老套套,对付老实的孩子还可以,要引导一些活泼的孩子,其前景并不这么乐观。


每一个人生长的社会大背景不同,这一代要一味地指挥下一代,父母要行使绝对的权威在儿女身上,其中的‘心苦’会比‘辛苦’还要来得苦。你想三十年代的要七十年代的听他的,七十年代的要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听他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代,能行吗?怎样才是一个成熟称职的父母,恐怕也难找到绝对的答案,倒是用得到你说的一句话:“抚养孩子的本身,也是我成长的过程。”我很同意你所说的,同样包括对于生儿育女认识的本身。视生儿育女,为单纯传种接代的旧概念,应该都已经被现代文明思想替代而渐趋淡化。如果看孩子仿佛是父母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义勇军”,“前赴后继”的去完成父母的未竟之业,而给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阴影,依我看也是欠妥。一是对孩子不公平,二也并不一定是父母爱儿女的初衷。三是失望的可能性太大了。


圣经里对儿女的一个观点不知你有否听说过?在《诗篇》1273所罗门王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关于这个产业的观念,是有受托咐、代为管理的意思在里面。这句话的要表达的是:儿女最终拥有权是属乎上帝,是神交给我们代为管理的,有一天我们面对上帝时,神会要我们说明,“那些我托付你照看的产业---你的儿女的状况如何?”既然是代管,责任就是要带他归回上帝。


在圣经另一卷《箴言》书226这样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这是讲到父母的职能范围。教导养育儿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导的范围,不单单是指语言上的指教,训诲,还包括行动上示范,引导,以及为人师表,做榜样。养育儿女,不单单是供养儿女成长过程中,生活上,经济上的需用;其中教育,更是包括督责,管教。《箴言》1324:“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我们都知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道理,教育要从小开始,培育一种品德,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标的,要有耐心教,不厌其烦地校正,示范,扶持,鼓励,直到他学会。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将他能带到上帝面前,使他能认识,顺服并身体力行那“到老也不偏离”的“道”。而不是慑于父母的威严或管教的工具。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是这么有限,也许你要问:何处能以得此“到老也不偏离的--道”?在圣经提摩太后书316—17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与教训、督责、使人规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你只要读他,就会增智慧,长知识。


朋友念 青:我应该不够资格指导你,要将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但我知道,除了读圣经,和祈祷,没有比这两样,更能够使你快速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伟大的 麥克阿瑟元帥,為儿子的祈禱文帮助了许多人,至今也还是我的帮助,如果你喜欢,推荐给你,也许你也可以向他这样,每天为你的儿女向神祈祷:



麥克阿瑟元帥為儿子的祈禱文


主啊!


求你塑造我的儿子,使他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夠勇敢到能面對懼怕;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气餒;在胜利中,仍保持謙遜溫和。懇求塑造我的儿子,不致空有幻想而缺乏行動,引導他認識你,同時又知道認識自己乃是真知識的基石。


我祈禱,愿你引導他,不求安逸,舒适,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學會怜恤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


求你塑造我的儿子,心地清洁,目標遠大;使他在指揮別人之前,先懂得駕馭自己;永不忘記過去的教訓,又能伸展人未來的理想。當他擁有以上的一切,我還要祈求,賜他足夠的幽默感,使他能認真嚴肅,却不致過份苛求自己。


懇求賜他謙卑,使他永遠牢記,真偉大中的平凡,真智慧中的開明,真勇力中的溫柔。如此,我這做父親的,才敢低聲說:我沒有虛度此生 麥克阿瑟元帥



好,念 青,让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很希望再看到你的来信。问候你的太太。愿上帝使你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本文章已于2005年12月2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爱,爱是。。。

Grace:您好!


您在《镜报》上主持的《真爱人间》栏目,我一直非常关注。您的文章很有亲和力,没有太多说教的口吻,能够真正走到我的心里。生活在异国他乡,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希望在您主持的这一园地,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我来到新西兰不到三年,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顺利。我妻子现在怀孕三个月了,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变化;而我有时也因繁忙的工作身心疲惫,这样一来就不免发生口角。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争执中有时会用很激烈的语言,甚至感觉生活真的是没有意义。过后却又深深懊悔,觉得不该说那些话,压根就不该争吵,伤害彼此的感情。如此反复。


很快就要当爸爸了,忽然感觉自己好像都还没有长大。面对将要出生的孩子,好像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将来怎样担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我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可能抚养孩子本身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吧。


希望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没有烦扰到您,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子的。


顺祝 编安!


念青

2005.11.20


亲爱的朋友念 青:你好!

原谅我没有及时给你回信,一是上星期有太多事要赶着完成,另一个原因也是想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思考后,才来回答你的问题。盼望你没有太介意。


我真的好兴奋地祝贺你和你太太,这一对准爸爸、准妈妈:马上可以升级,去享受父亲节、母亲节的鲜花了!因为你们的二人世界,将要转换成三人世界,开始了人生经历中一个很重要、很难得的阶段,孕育生命的伟大工程在你们婚姻里展开,一定要好好珍惜也好好享受,并成为你们美满家庭的祝福和一生甜蜜的回忆。


在信中读到,你对当爸爸的憧憬,对孩子的期望,也担心自己能否做得很好;不知为什么最近会和爱妻发生口角,甚至有时会怀疑生活的意义。念 ,就像你想知道的,别人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告诉你,应该许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吧!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小事,搁在心里,还挺郁闷,谢谢你信任我,就让我们在这儿聊聊好了。


我觉得移民生活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其实不止一个移民在考虑生命的意义。辛辛苦苦申请出国,起早摸黑赚钱养家,却轰轰烈烈在家吵架。“这就是我活着的意义吗?”我听得太多人们由于对生活品质的失望,控告,有不少人不得不由此而转去对意义的追寻。我们人是不能够创造意义的,能做的仅仅是发现意义。而常常因为意义的迷失,引发出许多的问题。


不知有否听过一位著名犹太籍心理学家名叫Victor.E.Frankl 他喜欢引用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能了解为何而生,必可承受一切如何而生之问题。”意思是说:当我知道我为何而生(Why),就当知道该如何去活(How)。Frankl 认为:人不能向生命发问:‘你的意义是什么?’反之,每个人乃要被生命所质问:‘你为什么活着?’而人所能回答的,只能是----‘责任’。他强调每一个人之生命都有其独特、不可取代与不可剥夺的意义;但是人要对他自己,他的良心和他的上帝负责任。不知道你接受Frankl的说法吗?我认为这是很值得 思考的。


信里讲到你们夫妻深爱着对方,但经常有一些口角,我有这样的看法,不知你会同意吗?第一,不用太害怕;第二,学习适可而止。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首先发生口角,并不是全部不好的。因为口角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只是属于力度比较强烈的沟通罢了。有的婚姻“相敬如冰”,才是惨呢!摧毁只在顷刻之间。感觉你们有很好的婚姻基础,是很可贵的。在圣经里有一卷歌颂爱情的书,叫《雅歌》书,87节,有一金句这样说:“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这样的爱情多么令人羡慕啊!移民在外,夫妻二人相依为命,艰苦奋斗这几年,好不容易有了孩子,应该更加增你们的爱,千万别让任何东西夺走你们的爱情。不知能不能找到你们口角的原因呢?


一般移民家庭容易发生的危机是:

1)生活形态改变的不适应。比方以前是双职工,两人都在工作,接触的时间有限,冲突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但是当女方怀孕,不去工作了,整天在家呆着,朋友多,外语好还可以,跟朋友打打电话,看看电视;若朋友少、外语不好,可能问题就多一点,她一天到晚就等着丈夫回来才能讲话,而丈夫能体谅还好,听听倾诉,陪她讲讲;若丈夫也是一天忙到晚,回到家只想睡觉,休息,不想说话 ,或在外受气,家里说话也没好气,可能这样冲突的机会就会多起来。

2)经济安排的不协调。要生儿育女,肯定要增加开支,而又少一个人工作,经济的压力也会使得一些夫妇本来很好的感情出现裂缝。


不知你的情况是不是和这相近?我前面说:口角不用太害怕,不是鼓励你去口角,而是站在爱的立场上去积极沟通协调,用合适的语调,合适的措辞,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方法 ,去达成共识。你的立场很重要,想发泄怒气,还是想解决问题,直接牵涉到你的用词,而所用之词跟后果又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华人的沟通方式是很有讲究的空间。同样一句话,可以讲得使人笑,也可以讲得使人跳。你试着想象一下:同样叫人吃东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会产生极不相同的效果。“你吃,我特地留着给你吃的。”与“你给我吃下去,否则,你试试看。”有多么不同的感受。用不同的语气和音调也是给人很不同的体会。


也许人们会找出许许多多为自己解释的理由,最常见也是最为可怕的,就是:“我们都这么熟了”,或“我们都老夫老妻了,”“还要这么客套吗?”人其实有时是非常可爱的,一样自己很喜欢的东西,用得很久了,又不舍得丢掉,会很小心的去呵护它,小心地去使用它;而对人却是不同的,老夫老妻常常唇枪舌剑,甚至刀光剑影,现代人更以为有走捷径可通往所谓“幸福的大道”:换一个不就得了吗!想不到换一个,出更多的问题。


我有看过一篇洋人的报导,一个家庭庆祝他们的父母六十年成功的婚姻生活。他们的邻居和儿女都做见证说:他们和谐的婚姻带给儿女及邻舍多么大的祝福,他们自己都说,六十年来不曾争吵,甚至没有互相红过脸。现代人怎能想象,一个二十三岁的男孩,一个不到二十的女孩,牵手走了六十载,不解散已经是奇迹;还要不争吵,没红脸?这真是得了哪路神圣之指点?难道他们在六十年里真的没有一丁点异议吗?肯定有啦!只是他们的异议、分歧,都得到非常妥善的处理,没有红脸以先,问题已经处理好了。可是我们华人常常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非到脸红脖子粗,才肯停战,还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他们当时应该还没有甚么“婚姻辅导”之类的帮助,据丈夫说:“自从走上教堂的红地毯,他们就没有分开过。”当人好奇地问他们对方有什么变化吗?丈夫肯定地回答:“和以前一样漂亮。”妻子的回答:“他是最好的男人。”想一想,走过六十年的风雨人生,他们仍然被对方吸引,什么是他们的魅力所在?美貌?财富?不!是珍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份不改变的爱。朋友们见证说:“他们是一对非常成熟的基督徒。”他们自己说,他们没做什么,只是尽自己的本分,作一些该作的事。在圣经传道书:1213节说:“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这‘本分,跟我们开始谈的,人应向上帝所负的责任,应该是同一回事的。神最初用土造的男人,是要他们“生养众多,遍满全地。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128)只是人受了蛇的引诱,吃了神所禁止吃的果子,人为此受了咒诅,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319)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耶和华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在《创世纪》222--25这样说:“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这是人类唱响的第一首爱情之歌,开启了神圣婚姻的源头。神的子民,看婚姻是生命神圣的誓约,终极一生的相互委身与忠诚。现在竟有人将用于物质的广告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应用在感情生活上,为所谓“一夜情”《婚外恋》鸣锣开道,唉!这真是大逆不道,对神圣婚姻的践踏。


我们回到刚才谈的那对夫妇。他们在神和人面前,尽自己的本分,丈夫一生辛勤劳苦,为尽爱他妻子的责任;妻子生儿育女,一生成为她丈夫的帮助。他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份矢志忠贞,始终不渝的爱呢?在上帝的话语里。有一个叫保罗的人写的《爱的真谛》成为传世之作,记载在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他说:“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有舍己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他接着解释‘爱’是什么,134 -8:“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他又在《罗马书》138 那里说:爱“要常以为亏欠。”夫妻相处之道是个很大的学问,我不相信哪个进入婚姻的人说,他可以毕业了。这是一生之久的功课,朋友念 青,好好化时间学习吧。巴不得你与爱妻每天相拥对说:“不要纪念我的亏欠,我对你的爱永不止息。”更盼望你们一起去寻求爱的源头,好让你们的爱永不枯竭,因为“神就是爱”。(约一48)如果说,生命的意义是“责任”,那回应“责任”的,只能是“爱”。


朋友念 青:很抱歉,今天谈得太多了,不知会不会对你有帮助?有关如何初为父母的事,我想可以在下一期的《真爱人生》里谈,你看好吗?


谢谢你的来信。祝你的生活幸福美满!



本文章已于2005年11月25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自由与约束

方歌,


你好。在镜报上看见你的文章,想请教一个问题。


人活在世上,没有任何的自由。常被法律,父母,家庭,工作,环境,等等的事情约束。基督徒更被上帝所约束。比如,吸烟在法律上并非犯法。可是,基督徒却万万不可。基督徒却常说,他们并不受任何事情的约束,但是,他们却不能做很多事情。


为什么会这么说?希望你可为我解答。谢谢!


渴望自由

17-11-05


亲爱的朋友渴望自由:你好!

谢谢你有读《真爱人间》的文章。很高兴看到你寄的电邮,激起我很大的兴趣。你的提问中表达对‘自由’和‘约束’这一对看似互相矛盾词汇的运用,以及对基督徒的一些看法,的确比较让人感到模糊而迷茫。不知道我会不会解释得清楚,盼望我没有把你搞得更混乱,这才为好。


让我们先从你举例的吸烟问题上着手好吗?你在信上说:“比如,吸烟在法律上 并非犯法,可是基督徒却万万不可。基督徒却常说,他们并不受任何事情的约束。但是,他们却不能做很多的事。”


渴望自由朋友:我想首先来澄清一个概念:基督徒万万不可吸烟。容我说,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有关吸烟的教导在圣经里是没有直接指出过的。也许在二千年前的人,没有吸烟这回事;还是不需要靠吸烟来帮助他们生活得更有乐趣;还是别的原因,使得圣经没有提,要特别化时间去研究后才能有答案。有一点是我认为:吸不吸烟并不是属于衡量基督徒行为准则范围。也许有人会以这句话而跳起来,啊?那你 说基督徒可以吸烟啊?且慢,我并没有这样说的。但我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因为既使不是基督徒,也有许多人是从来不吸烟的。我认识一个人,他在赌博的泥潭中陷得最深的时候,酗酒到烂醉的地步,都是没有吸烟的。另一个生意做得很大的老板,不但自己不吸烟,而且办公室也不准吸烟,那时他并不是基督徒。那为什么基督徒被人们普遍认为不可以吸烟呢?我想,是不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基督徒都是不吸烟的,而造成给人们的印象是,基督徒不可以吸烟了。所以当人们说:“你是基督徒不可以吸烟”时,已经有了错误的前设:不是基督徒就可以吸烟;或是不吸烟的就是基督徒。这带出另外的一些问题就是:有人宁可选择吸烟而放弃做基督徒,失去了许多属灵的福气;另一种的不公平是:有人和基督徒一样不吸烟,只是不喜欢吸,但他并不是基督徒。


那么,也许有人还一定要问:即然法律不禁止,圣经也没说,那基督徒到底可不可以吸烟呢?依我看来,我们化时间讨论基督徒可不可以吸烟,还不如讨论基督徒需不需要吸烟的意义更为积极。你说呢?


如果说‘不可以吸烟’和‘不需要吸烟’这两个不同的立场,都达到同一个目的:不吸烟,但其中的意义可是大不相同的。


举一个例子:两个人在一桌丰盛的宴席前,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说:“你不可以吃”的折磨大,还是对一个酒足饭饱的人说:“你不可以吃”的折磨大?当然是那个饥肠辘辘的人受的折磨比较大,因为他极想吃这些东西,而你却不给他吃,导致了他经受极大地痛苦。而对一个饱足了的人,当知道“不可以吃”,他要谢谢你对他的恩待,因为他根本不想吃;叫他吃,反而对他来说是一种的苦待。从中我们看到什么?同样在一件事情前,虽然结果都是一样:没做任何东西,由于你的立场不同,产生出不同的需要,得到了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不吸烟”,对一个渴望吸烟人的领受是不可以吸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惩罚;而对一个不想吸烟人的领受是---不需要吸烟,他可以尽情享受无烟的逍遥和自在。所以是主观上的需求决定你要不要吸烟。


一些纯属个人的爱好,却是能表达人品格塑造的品位和倾向。基督徒选择不吸烟,除了没有这个需要、想享受不被任何事物辖制的自由外,其实也是更重视自己生命的形象,虽然它跟得救没关系。我们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人的身体是神的殿,应该是圣灵居住的所在。在这徉一个尊贵的形象里,整天烟雾袅袅,整个情绪靠一根烟来控制,又费时间又费钱,而且对健康对家人也是有害无益。很多朋友在接触福音时,心被恩感,渴望有神儿女的形象,就戒烟了。也有一些化一点时间,才摆脱烟瘾的。不管时间长短,都应受到表扬,因为他们开始在完善、重造自己生命的形象,得享无烟的自由。


我觉得一个比较正面积极的说法应该是:基督徒可以不吸烟,而不是,基督徒不可以吸烟。可以不---包含着自由选择后的主动决定;而不可以却是在被强行禁止下的被动接受。这可能就是基督徒常说的:“他们不受任何事情的约束”的情形吧。但世界却认为基督徒不能做许多的事,说真的,要看什么事啦。有许多事不是他们不能做,而是他们不需要做,或说他们具有想做而不做的能力。因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的处世为人的准则,是以圣经--神的话语为依据,而不是随从人的喜好或社会风气而变动的。他们的确不能做许多的事,比如:偷窃、奸淫、诡诈、勒索、骄傲、妒嫉、偷懒、自私、不守信用、妄曲正直、做假见证、打人骂人。。。。。这么多事情不能做?你猛一看,真会被吓到。我要讲一个朋友的事给你听。


她发现自己的皮肤有问题,就去看医生,医生用一种仪器给她测到底什么东西过敏。不查不知道,查了才知道有二、三十样东西暂时不能吃,而且这些都是她平时在吃的。她心里想,这下肯定有问题了,会不会饿死啊?因为她实在不能忍受皮肤的困扰,就下决心照医生的嘱咐做,不吃这些东西一阶段,看看是否好一点。她每次买东西,就拿着这张清单,这样可以杜绝“榜上有名”的东西买回来。后来她说:“我才发现,既使不吃这么多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吃哎,而且更有营养,对我身体有好处,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这个可以应用在,“基督徒不能做很多事情”的说法里。你可能光看基督徒这么多的事不能做,没有去看基督徒除了这么多的事不能做,还能做那么多别的事,都来不及做,而这些事才是对人生命的建造是有更大的益处呢。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能够放弃冷漠而学习有爱心,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学习守信用,既使自己吃亏;学习有谦卑的心,看别人比自己强;学习感情专一,不让魔鬼有送淫念的机会;学习将好处与人分享,克服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学习欣赏别人,代替自傲妒嫉苦毒;等等。在圣经《罗马书》616-22节,保罗对于我们人心的转向有很好地揭示:“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感谢神!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义做奴仆,以至于不法;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因为你们作罪奴仆的时候,就不被义约束了。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但现今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在这个伤痕累累,需要医治的世界里,许多基督徒他们将自己的生命转向于上帝,的确不能做许多的事,因为神不喜欢他们那样做。是他们选择放弃,而甘心情愿被义约束,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结出成圣的果子,为要承受永生。


你说,人活在世上,没有任何自由。常被法律、父母、家庭、环境等等的事情约束。基督徒更是被上帝约束。朋友渴望自由:你知道为什么家设家规,国立国法?设立秩序,为有利于享受自由。严格地管理秩序,制止人滥用秩序空隙中的自由,而妨碍大多数人的自由。举例交通规则是应该是最贴切的。你一定要遵守规则,否则你会惹上麻烦的,包括泊车。当一个不懂驾驶规则的人在享受驾车自由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一个无辜之人结束自由之时。所以有人说:当自由不被真理约束的时候,是放肆的同义词。在人生的道路上何尝不是如此呢?逆向行驶有好结果的,一般说来机遇不会太多;还有更多的人将自己的生命泊在禁止停泊的“黄线”上。。。。。其实一个没有约束的人,应该是很可怕的。由此看来,寻找约束比寻找自由,更是来得紧迫。如果发现一个基督徒愿意被上帝的道所约束,是值得庆幸,而不是需要怜悯。如你的行为只限于被法律约束,法律会改变的,不可靠的。过去说不可以,后来变可以了,以前是可以的,以后又不可以;被父母家庭约束,也有时间性,总有父母看不见的时候;被工作环境约束,更只具象征性,一下了班,谁约束谁啊?智者所罗门王在《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910]在圣经《以赛亚》书408节说:“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唯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 因为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那一位,在他没有转动的影儿,他是永不改变的。你找到神的话,做你行为的准则,做你生命的约束,你才能真正的找到自由。


亲爱的朋友渴望自由:读你的名字,令我想起一首诗歌《给我真正的自由》,我觉得写得很棒,所以用来做我们每周二晚上815的《天声自由》福音广播的片头音乐。它唱出我曾对自由的渴望和呼唤,特地将歌词找来和你分享,不知你喜欢吗?


给我真正的自由,让我能够拒绝罪恶的引诱。

给我真正的自由,让我能够脱离自我的捆索。

给我真正的自由,让我能够选择清洁的生活。

给我真正的自由,让我生命不在后悔中逗留。

给我真正的自由。


好,今天就谈到这儿吧 ,谢谢你的来信。

愿你早日享受在真理里的自由!




本文章已于2005年11月18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回应大墙里的回音

歌:

您好!朋友偶然寄来《镜〉报,我看到您编辑的《真爱人间》栏目,感到非常好。心灵中也有些话语希望倾吐,因此想写些文字寄给您。可是, 我是一名正在服刑的犯人,不知您是否刊登我的文字,同时,如果能刊登,是否可以将登我写的文字的报纸寄给我?坦率地说,这样要求有些过分,只是因为我家人都不在这里,我没钱订阅报纸,朋友工作忙,偶尔寄些报纸 ,也不一定能把我写的一些见报的文字寄给我。因此,我如果发出去的文字,就想有一份可以保存,征得您的同意,我才可以投稿。


看贵报有一位李永杰编辑,是个非常有爱心,有才华的编辑,请代我向他问好。


看了您写的文章,感觉您是一位基督徒,而且为主做了大量的工作,愿神赐福您。我也曾是一名受洗的基督徒,但却犯了大罪,大大的亏欠了神的荣耀,内心的忏悔和自省一言难尽。然而,感谢主,他不仅饶恕了我,也赐给我大大的恩典。为此,我曾将我的一些见证写下来。前不久,我接到《中信》第十一期上刊登了。感谢主。


其实,我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基督徒了,我只读过一遍经文就不想再读,也不想祷告。但在我的心里,我渴望和向往神的真理,那些关于人生的道理。关于饶恕、爱、恨、磨难、欢乐、痛苦、都深深地在我的心里扎下根。也正因为如此,在监狱里,我内心并不缺乏平安和喜乐,赎罪的人生依然得到神的祝福,这也让我感激不尽。当然,生活中并不都是阳光灿烂,特别在这样的地方,特别是孤身一人时,内心也常常孤独和寂寞。

第一次写信给您,就说了这么多,不当之处敬请原谅。如能得到您的答复,我不禁万分荣幸。


顺祝编安!


小辈子上


2005 117


亲爱的朋友小辈子:

我很欣喜能在办公室看到你给《真爱人生》栏目写的信。因为在前一天晚上的临睡前,刚看完你在《中信》杂志上的文章, 也许你的名字很别致,当再看到你信的时候,没多加思考就知道是应该同一个人吧!


非常感谢你能喜欢《真爱人生》.我已向李永杰编辑转达了你的问候。


关于你的故事,道听途说知道了一点,也许是片面的,不完全的,不过现在来谈这些东西,好像都已经无济于事了,一切都成为过去。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人生可以重新作一次选择,相信现在的你比起一、二十年前的你会更成熟,更明智,更知道当如何为自己人生、为他人、为社会和历史来负责任。说真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何尝不在为自己的选择付代价呢?有付得惨重,有付得轻微,但是无论如何,若果付了代价还没有在其中有觉醒,有成长,那么,还会被历史诙谐的嘲弄,付再一次的代价


从你的信中,读到你对罪的忏悔,对亏欠上帝荣耀的认识。我盼望,在目前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比较深刻地去思想、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真正找到支撑生命的中心点,既使是接受法律刑罚的日子,不至于颓废、自暴自弃。人对于罪行的恨恶会投射到人,但神却是能将罪人与他所犯的罪行分开。他的公义,是对罪的痛恶刑罚;他的慈爱,是对心灵痛悔之人的接纳。肉体虽因触犯法律而付代价;但心灵却因在上帝面前的认罪悔改,因信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救赎,他在十字架上的血就因此产生功效,耶稣成了赎罪的羔羊,因他的流血,使罪人得赦免释放,不再受罪权势的捆绑。这就是我们人为什么需要救恩。在世上:有肉体受监禁,没有自由,心灵却因认识耶稣而得以自由;也有的看似肉体并没有失去自由,但心灵却受‘良心牢狱’的监禁,不得自由。这样的例子应该并不少见。


不知道你能收听到AM936中文电台吗?若是可以请于1213日(周二)晚上815收听一出独幕五景话剧的录音,题目是《逃罪》。是由奥克兰会幕浸信会华语部改编录制的。内容大概是这样: 一个道貌岸然、改名换姓的成功商人,其实一直是警方追踪的对象,结果在警方确凿的证据前,知道抵赖不成,他有这样一段话:“天哪!三十年来,虽然我成功越狱,逃脱牢狱之苦,但我一直受着良心牢狱的刑罚,我改名换姓,痛改前非,力行善事,重新做人。今天是我贩毒的最后一次,想不到。。。”,他是在贩毒的最后一次中被抓,因着他留学回来的儿子向他传福音,也劝他:“面对审判是犯罪必要承受的,这只是法律的审判;而神的审判谁能担当呢?”剧情最后他接受了耶稣,在被警方带走前,他说:“主啊,我感谢你!我一生努力要去掉的疤痕,今天我仍要为此受捆绑;但我心灵的罪痕,今天被你的宝血洗净,灵魂得着永远得释放。人若忽略了这样大的救恩,谁能逃罪呢?”三十年虽未受牢狱之苦,却受良心牢狱的惩罚;而当身体必要受牢狱之苦,心却因救恩得释放,这是在人所不能想象的事情。但要知道,唯神他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他。(诗篇1304)而不是叫人多多犯罪,叫恩典显多。你如果有机会听一下这个节目,应该也是好的。


在信中提到说:“其实,我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基督徒了,我只读过一遍经文就不想再读,也不想祷告。但我的心里,我渴望和向往神的真理,那些关于人生的道理。”


朋友小辈子:原谅我不能告诉准确的答案,你到底算不算基督徒,因我不是这方面的权威。我还是欣赏你渴望神的真理,但也容我说不明白,为什么既是渴望又不要读圣经和祷告呢?这样的话,你会失去很多祝福啊!因为圣经里有许多人生的答案,做人的道理呀!是否在信仰方面你受过一些伤害呢?我盼望你对真理的渴求是建立在一个不能动摇的根基上,免得再一次受伤害。如果有时间、环境的许可,读经祷告应该是对你有益处的,好过苦思冥想,用人的理性、智慧去解释,剖析所发生的事。据许多人的经验:人的话语和善行,所诠释的真理,都是受人本身条件、背景、立场角度的限制,很可能是正确的,但我不认为,有绝对正确的可能。而圣经里所隐藏的关于神的道,对于人一生的指导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如果一个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真理’,会是‘真理’吗?他之所以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是因为他是真理的本身,是道路,也是生命。他给人智慧,给人力量,甚至给人活下去的勇气,并使一个活着受时间限制的生命,因着神道的介入而赋予对永恒产生意义。人可以使一些本来美好的事,变为有害的事;神却可以使一些本来很负面消极的事,让其产生正面积极的意义。小辈子:我觉得你不要因噎而废食。圣经上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的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马书828)我希奇,在人生走到这样的境地,你仍然在渴望神的真理,那谁能从中排除:神要藉着这个令人痛心的事件,为召你回到他里面的旨意而效力吗?神要藉着你今天的境遇、对于生命刻骨铭心的反省和认识,成为许多“爱神之人”的益处吗?这“爱神之人”的范围,我相信不是单单局限在你个人,而在于对社会,都有产生积极思考意义的可能。其实我们每一个有生命气息的人,谁能拒绝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呢?这个意义思考的催逼,不在乎你是住在豪宅,或蹲在牢房;居住山顶,或隐居山洞;罪人 ,犯人,富人,穷人,读书人,没书读的人。有的走了一辈子人生路,都未曾想过,白白走一遭;有的想来想去都没想明白,瞎折腾了一番,也走了;有的在临介生命的中止线上,才想明白,可惜化为一声叹息,想留下重新来过也不成,已经太晚了。但神却将智慧赐给那一些恒心寻求的人。在古代有一位君王,名叫大为,这人多才多艺,且勇智双全,我们都知道,那些大智大勇的人,一定不会比一般人少受苦难的啦。他在承受苦难时,怎么说的,他向上帝说:“我受苦与我有益,为要学习你的律例。”换言之:我因不明白你的律例,而倍受痛苦,所以这受苦成为我生命的益处,是因为在苦难中,能使我明白了你的律例。谁喜欢受苦呢?肯定没有人。但是,若受苦能与生命有益处,又有何妨呢?这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说,坏事变好事。关键在于你怎样变,变成什么样的事。小辈子:我相信神没有放弃你,问题是你有没有放弃呢?同样问题说到,关于是不是基督徒,关键是你有没有看自己是基督徒呢?别人怎样看比你自己怎么看更重要吗?在我看来,未必。不要放弃你追求的真理,尤其是那生命的源头和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基督徒才需要、才可以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个有关生命意义的课题,是为所有的人设立的,但并不在意你是谁。越早日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你就越早成为一个智慧人,你也越早有可能成为一个修复神创造荣美的人,因为我们人大大地亏缺了神的荣耀。让我们回到真理的本体,去建立生命的根基,不要在真理之外寻找真理,你会很辛苦,且会失望。只要你恒心寻求,必定会寻找到上帝存留我们生命的意义,这意义不但是在今世,在永恒里仍然不失去他的独特价值。


不知道我们的对话会不会太枯燥?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好的消息吧:我们编辑部同意将每期的《镜》报免费寄给你,是按你所给的地址。只是有关你要投稿之事,想跟你商量。因为我们是一个公众媒体,要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再者也许是周刊的缘故,要上的栏目较密。我们《真爱人间》是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关怀、对话的机遇 多,范围广,为保持栏目的特色,我们一般都是接受问答的形式来运作的。所以,你看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来信,让我们有机会来一起探讨,你看这样好吗?。


再次谢谢你来信中的分享。此文不知是否可以作为我的答复而不另书?欢迎你来信。祝你的心灵早日得享真理给予的真正自由。多多保重!




本文章已于2005年11月11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完美,你在哪里?

方歌:您好!


我对您主持的《真爱人间》栏目很感兴趣,读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读过的东西和道理。生活当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排解不开,心情也就忧郁,希望能够从您那里得到指点和启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


我是一个相信自我修养的完美主义者,对己和对人过高的要求使我很痛苦。工作生活中经常会犯错误,最难逾越的是自己这道关口,反复遭受来自心灵的谴责,认为不能原谅,久久难以释怀。这种心态是否必要?我该如何解脱出来?


不知觉中会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结果往往是对周围失望,进而使自己变得十分孤傲。镜报上期头版刊登了一位KIWI老人帮助华人的事迹,我为老人感动,也为那么多不自觉的人利用老人的善良而耻辱。可是我并不能够改变什么。为这些事情烦心是不是自寻烦恼?


或许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太执着,每天都怀着无限的心事回到住所,夜里也难得休息好。时间久了,很害怕面对第二天清晨的到来,工作变成了不得不承受的负担。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能力不够,而是太过要求完美,这样过真的很累,可是我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希望您能体会我的心理,以您的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开导我一下.谢谢您!


2005117


亲爱的朋友思 济: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我而且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首先,我想说的是,非常欣赏你的坦诚,也非常谢谢对我的信任,要知道,当跌入某种情绪不能自拔的时候,及时寻求帮助,是现代人疏解精神困扰的明智之举,起码可以避免进入更深忧郁的危机。我非常能体会且同情你此时纷乱的心情,算不得开导,让我们就在这儿聊聊吧。


在信中谈到了你最近的一些心理状态,使得你感到非常不安,以至于影响休息,希望得到调整和缓解的帮助。不知道我读到你信的感觉是否正确:我好象觉得你活在一个无形的压力中,极力的挣扎也无济于事,每天的生活是被已疲惫不堪的心力、体力硬撑着,心苦和辛苦的杂乱交织,使你感到精疲力尽。是这样吗?亲爱的朋友思 济:盼望你没有把自己的现状想得太严重,你知道吗?其实在千千万万个现代人中,你还是一个勇敢者:你有敢于剖析自己并把他拿出来亮相的勇气。而有许多的人是意识到,但不想说;有的是不敢说;有的不知道怎么说;有的不知找谁说;还有的竟毫无察觉,不知道这是个可以改善的问题,以为这就是生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不能生活,而是妨碍到你生活的品质。就像你所希望的:生活中应该充满的阳光和快乐,会因此像被一片阴云遮盖而失去了。如今你能意识到要改变,大胆寻求帮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我们不要用一大堆理论,来解释、破解压力,让我们化一点时间来找出你压力的来源,好吗?


就像你所认识的你自己:“我是一个相信自我修养的完美主义者,对己和对人过高的要求使我很痛苦。”所以我觉得,追求完美反成了你的压力,好象有来自良心的谴责、有对别人的失望、痛心,也有因要负工作上的重任。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可以先来探讨对“完美主义者”的认识吗? 完美--是一个十分令人向往的字眼,意思是全然的美丽或美好,毫无瑕疵。当人们对“完美”的追求成为理想化的时候,使它上升成为了“主义”,就是“完美主义”;不知你有否听过有一个哲学神学家名字叫唐崇荣的?他说过一句很值得回味的话,他说:所谓实现‘理想’,是以理想的人为基础的。一个不理想之人的‘理想’,会是‘理想’的吗?因为一个不理想之人的‘理想’,是不能够建立在一个理想的根基之上,除非让他这个人先去成为理想之人。同样,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寻找完美,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而“完美主义“者”,也就是“完美主义人,也许注定要是心路旅途中孤独的“苦行僧”了。因为完美主义者把‘完美’的观念,建立在一个不完美的根基上。完美主义者认为:自我修养,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可以达到想象中完美的境界。他是从根本上忽略人在背离上帝之后,原来神创造人时,应有的荣耀已经缺损,人性的脆弱、缺陷随处可见,人是靠自己是不可能完美的。当完美主义者历经千辛,修身养心仍不能成就其理想中的完美,尤其看到自己都有错误,且展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一种的挫折,内疚,自责,真是痛苦难当。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过份要求,肯定也是不自觉地将这些标准,投射到别人的身上,处处不顺眼,看别人的缺点永远比优点多,若能与上下级,左右同事家人和睦相处可谓大幸 ;但要真正享受这些人际关系,就不那么容易。许多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性格上,都会有孤独又自傲的特征。他们对于完美的刻意追求,又愤世嫉俗,使得他们与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日渐疏隔,人际关系,也大都是若即若离。所以,当知道因为走进了对人性认识的误区,而在人格塑造方面就产生许多盲点,如何从里面走出来呢?我想,必须重新组合对人性的基本认识,才能公正地看别人,看自己,心平气和地看工作,看环境。


首先我们要认识:被造的人都是软弱的.他的生存,受到大自然、疾病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必须服从生老病死这条古老的生命律。一个心脏科医生,也许有能力叫他自己的心脏延长跳动,但没有权柄叫他的心脏永远跳动,心脏在他认为跳完应该是最后的一跳后,就永远安息了。这是一条没有人能改变的律。由于人是软弱的,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人的本身既不可能绝对独立,也不可能是完全的。人需要学习,需要接受教导,需要长进,需要在生活的磨练中,人际关系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行完自己一生的路程。要成为一个有完整人格、理想的人,该注意的方面很多,我们可以这样学习:


1) 宽待自己。


也许你会说,“我们从来就是要严于律己的,”没错,记得:我们说话永远不要忘记对象。就像对一些吃得慢的人说:“快吃!”对一些吃得太快的人说什么呢?肯定不需要说同样的话。宽待自己,不是放纵自己,而是以常理对待自己,持守严谨而不苛刻。正确看待自己,不要把优点绝对化,使得自己没有了成长的空间,记得比你优秀的大有人在;就像我们已经知道人不可能是完全的,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迈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当错误、缺点被自己察觉、被人们发现时,不必觉得天要塌下来,要有客观冷静的态度敢于承担后果并来检查问题的所在,以宽宏的心来接纳自己的软弱和失败,存温柔慈悲的心去拥抱自己受伤的心灵,勇敢地面对明天.而不是无休止的鞭笞折磨他.要深深地感谢上帝,因为是他给你明天,使你可以有继续成长的机会;千万不要圣化自己,可以追求完美,别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脆弱,不完美且有可能犯错误的人。


2) 是宽待别人。


当一个人有能力宽待自己的时候,大多数也学会宽待别人。当一个人能以宽待人的,也是在宽待自己.中国文化是说:己所不悦勿施于人。圣经的原则说:你要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两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尽量接纳别人成长的范围和速度,尊重别人的选择,千万不要将自己认为好的强迫别人接受。宽待别人不是和稀泥,接受与认同,是不同层面的认识,不能混为一谈。对此,在认识上要很清晰,在表达上要很智慧,要给别人有成长的空间。尽可能不要运用负面思维,会造成许多的困难与误会,倒是可以学习运用正面沟通的技巧,来加强人际关系网络。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尤其落入难处中的人,一个微笑,一张卡片,也许使人终生不能忘记你。


3 对待工作。


羡慕你找到一个喜欢又能展现你才能的工作,知道你也很珍惜这个岗位。只是工作量的问题使你感到困扰。我觉得一个比喻不知能否帮到你,这是我的主课老师说的:许多复杂的事要处理,怎么办呢?就像老猫叼小猫,咬紧了不行,会死掉;咬松了也不行,掉下去带不走。意思是:太认真,会紧张到崩溃;太松弛,会耽误任务的完成。要正正好好地恰如其分地使用你的资源,才是上策。我这样想:好的心态加上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是非常重要的。宽待不是怠慢,是持守严谨,不是苛刻自己。尽量避免设立力不能及的目标,紧张的工作,是极具挑战性,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及健康指标。周末尽量抽空去海边,郊外走走,放松自己,平时注意心理调节,减轻压力,试试这样会不会好一点?


济朋友: 我盼望你能早日摆脱心中的不快与烦恼,宽待自己,也宽待别人,有健康的心灵和身体, 活出你生命的色彩,每一天有喜乐有感恩.最后有一节曾经给予我许多帮助和启迪的圣经,想和你一起分享.在圣经新约罗马书123b:”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我期待从你而来的好消息.谢谢你和我分享的一切.


愿你的生活重新充满阳光!





本文章已于2005年11月4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圣经何处找?

歌:你好!我偶然从《镜》报读到你的写的“心愿”,如果没猜错的话,你也是从大陆来的吧?看到你的〈真爱人生〉可以问一些问题,想打扰你,不知方便吗?在文章中,你提到了一个我一直很想知道的问题,就是你提到了《圣经》。这本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谁写的?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要去读呢?哪里可以买到圣经?如果想看一看的话。如果你回答不到,不要紧。希望我没有为难你,谢谢! 问上 1-11-2--5


亲爱的朋友学 问:


谢谢你的来信。你猜得一点没错,我是上海来的。我们虽未谋面,从你名字就知道你是一个谦虚的人。从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真理的向往和对人的宽容,体恤,使我很是感动。你的来信,提到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一个非常大问题,也是很值得知道的问题,不瞒你说,就其中的一个问题,就穷极圣经学家一生的心血去研究,只是为了搞清楚---究竟这卷书是谁写的,找到为什么说是他所写的足够证据。因为〈真爱人生〉栏目不是一个神学论坛的缘故,想试着粗略地谈谈一些现在所知道的有关资料,和一些历史名人如何看这本书的,也给一些建议,你看这样好吗?


第一, 圣经的构成


圣经分为新旧约两大部分,合计共有六十六卷书,内含1189章,31173节。新约共27卷,用希腊文写成;旧约共39卷,用希伯来文写成。

圣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作者共先后有四十几位:有君王、祭司、政治家、律法师、税吏、医生、牧人、渔夫,他们在时代、身份、教育、写作环境、差异悬殊,文体、风格,各有特色。时间上经历一千五百多年才写成,但66卷书竟能融会贯通,前后呼应。圣经明言是神所默示的,否则很难解释这本天下奇书。圣经里面的用词也是雅俗共赏,令人回味无穷。

圣经新旧约66卷正典原并无分章节,1228年一位英国主教名叫郎登的将其分成章,到了1551年日内瓦人司提反努才将章分成节。目前圣经已由原文翻译成超过一千八百多种的文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有其十分之一的译本。其中二百八十多种是全本的新旧约,五百九十多种只有新约部分,九百二十多种是单行本和选辑本。单单是亚洲就有九十多种不同语文的新旧约圣经,其中最多的是中文圣经。这些的数据是很久以前的统计,不是很精确了,是只会多不会少,因为有一个世界性的组织,叫威理克夫圣经翻译会,差派许多宣教士,(其中亦有不少我们华人宣教士,)到世界各地的落后偏远地区,帮助当地的土著人创造文字,并将圣经翻译成他们能明白的语言和文字。所以常常可以从他们报告的工作进程中看到他们的工作果效。我们华人如今所普遍使用的新旧约《和合本译本》,被公认为是在1919年在中国问世的


第二,圣经的永存性


问朋友,我不知道如何来回答你问的: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要去读呢?因为我想你一定明白,我不可能一个个去问,你为什么要去读?但是事实上就是这么多人要读,甚至因爱不释手而付上很沉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我想,不知我们有没有机会再谈,圣经对人类文化发展及世界文明进步所作的贡献。今天先是从圣经的永存性这一点着手,不知是否会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圣经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可思议。其实世界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受这么严厉的摧残和追杀。历世历代的帝王将相有的对其奉为至宝,有的对其则恨之入骨。在过去的二千年历史中,圣经遭受了多次几乎是毁灭性迫害,但如今圣经销售仍然是名列榜首。比如在公元303年,罗马皇帝Diocletian将一切搜出的圣经销毁,并且竖立一块大石碑,叫人刻上一行字:“基督教的名字已被消灭。”他以为万事大吉,但想不到22年以后,到了325年,罗马皇帝康士坦丁(Constantine)统治帝国,非常尊崇圣经为真理,视为不易的律法。在英国历史上,有位大臣英格索(Engersol)反对圣经最强烈,以亵渎圣经为乐事,焚烧了无数圣经。可当他死后,他的住宅被圣经公会买去,幽默的是,就在这个屋子里所印刷的大量圣经,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世界各地的需要。还有在近代,前苏联K G B情报总部,曾是有计划销毁圣经的大本营,近日在同一地点,独立国协的领袖们却从西方传教士手中接下圣经,并企盼得到更多的圣经来供应俄国人的大量需要。圣经成了一本越杀越发的书,其生命力之旺盛,应该是里面所传讲的生命之道,所以不是用人的手所能够扼杀的。谦卑地读了去行,得享其中所允许的一切祝福,这是不是每天都有这么多人在那里读圣经的原因呢?如果读了圣经对人生都没有什么意义和帮助,那这么多人的脑子集体犯病,有这个可能吗?这样讲只是提供你参考而已。


第三, 名人论圣经


我虽然列举这些名人的言论,但并无意向你推崇圣经名人效应。就像你我你共知的,名人也是人,有被人接受的,称为好人;有不被人接受的,称为坏人;一个好人的一生,呈在360度的审视之下,不一定全部完全;一个坏人的言论,未必所说的每一个字眼,都是阴险;之所以罗列这些众所周知的人物的言论,是因为我们可以不必重复介绍他们的背景,方便我们了解所指的是哪一位。其中有好几位都是在人类历史中留下痕迹的人。或许可以从他们对圣经的讲论和认识中,带给我们多一点方位的思考,希望不要带来任何误会。


林肯: 我相信圣经是上帝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从上帝而来的一切好处都是藉着圣经传给我们。


拿破仑: 圣经不止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活的生命,有能力胜过反对他的人。


牛顿: 我们看上帝的圣经是最崇高的哲学。我从圣经中找到的真理事实多过任何属世的史书。


海伦凯勒: 我爱圣经与爱其他书不同,圣经带给我深沉的安慰,它启迪我能看见的是暂时的,不能看见的是 永远的。


康德: 圣经是为全人类而写的一本书,这一本书的存在是人类所经历的最大福利。凡想减少他价值的,不啻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行为。


麦克阿瑟:先生,请相信我。我就是最疲倦的时候,也必须读了圣经才上床,没有一晚不是样。


杰佛逊: 我曾屡次说,且继续说,精读圣经可以造就更好的公民,更好的父亲,更好的丈夫。


华盛顿: 离开了上帝与圣经,人就无法公正的管理世界。


林语堂: 圣经中有耶稣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一种二千年来浮现在人理解力之上的声音。


狄更斯: 圣经新约是世界上过去、现在与将来最好的一本书。



第四, 何处能得圣经


因不能确定你住在何处,所以你若要买本圣经,我想给几个建议:


1) 如果是在国外,可以去问附近的华人教会,他们一定可以帮到你。

2) 在奥克兰也有几家基督教书楼,可以去看看,他们不但有中文,还有中英对照的。他们的地址是:

天粮书楼 Emmanuel Bookshop 222 Taniwha ST, Glen Innes Auckland.

电话:64 09 528-6399

海外宣教中心书局 Bamboo 591 Dominion Rd, Auckland

电话:64 09 630-5997

基督徒资源中心 Christian Resource centre 329 Queen ST, Auckland City

电话:64 09 377-4059


3) 如果你是在国内,听说南京有一家爱德基金会是专门印刷圣经的,供应着我们国内同胞的大量需要,在各家礼拜堂,很方便就可以购买得到,而且质量和价钱都不错。


问朋友,以上这些内容,不知有否帮到你?谢谢你对《真爱人生》的关注,欢迎你继续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