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真爱人间|RSS
加入我的书签
用电邮联系我们

本文章已于2006年3月31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信乎?弃乎?

歌:你好!


来到新西兰后,才有机会接触圣经,接触基督教,我认为还是有点道理的。比如,他们对行为道德的规范注重、推崇一夫一妻制、讲究互相尊重、讲究关怀社会、扶持贫病弱者等等,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应该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是不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做到了,是另外一个问题,起码圣经是这麽教导的,总还是让人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可依的原则。这我能理解,这些是我所欣赏的一个方面。


但是有些事,接受起来就不那么顺畅,有一天牧师讲圣经有一卷《约拿书》说:约拿在鱼肚子里三天三夜不仅没死掉,还起来去传道,这实在太离奇了。正好有一位搞生物的朋友,我问他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他也未听说过。这使我很耐闷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想问问方 歌,你有没有想过这事的真实性问题?或者说,你怎么理解圣经中的神迹奇事的?谢谢你,如果能够回答我。


祝你编安!

者:

26-3-2006


亲爱的朋友尔 隶:


很高兴看完你的来信,知道你是一位会思考有追求的人。圣经中《约拿书》是一很精彩的书卷,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扣人心炫。全书才四章,一共四十八节,一千七百三十四个字,一般一口气都可以把它看完。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是说有关圣经中《约拿书》的真实性,和怎样来理解圣经中神迹奇事。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今天谈论这个话题,因为这些事都发生在太遥远的年代了,如果你不在意,可能会多用到一些历史资料为佐证,盼望不会使我们的谈得太枯糙。


约拿(Jonah)其人

至今还没有资料证实“大鱼吞约拿”这事件发生在哪一年间,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的记载中,帮助找到“约拿”这个人,确是在历史中出现过。圣经列王纪下1425说,他是“迦特西弗人亚米太的儿子”在公元前793—753年,在以色列王耶罗波安第二期间作先知的。据此处的经文记载,以色列王耶罗波安曾照约拿的预言,收复了以色列国土的一部分,“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那有关《约拿书》的作者,犹太人的传说,都是说出自约拿的手笔,所以能详尽地写出如何被差遣到尼尼微城去的经过。全书用第三人称叙述,这样的写作手法正与希伯来先知的习惯相同。另外,考古学家在尼尼微城的旧址中,曾发现第二个山丘,被称作“玉拿丘”(Junas),“玉拿”是尼尼微文的“约拿”的译音。此丘的面积是四十英亩,高一百英尺;相传是约拿之墓。所以约拿是一位历史人物,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古城尼尼微(Nineveh)、约帕(Joppa) 与他施(Tarshish

  • 尼尼微是挪亚的曾孙宁禄所建造的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城市之一。(参看《创世纪》1011-12)此城是建于中东底格里斯河畔,其遗址与今天伊拉克的摩苏尔城隔河遥遥相对,在历史上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城一直到公元前612年被巴比伦攻取,予以毁灭。
  • 约帕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据说是挪亚的二儿子雅弗(Japhet)所建的城市而得名。考古学家在当地所发掘出来的文物证明,这城市在四千年前已经存在,是当时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的海港。当今以色列国的海空出入门户和最大的经济政治城市,是特拉维夫,其原址就是圣经中的约帕。许多的遗址和古迹正在被挖掘出来,存放在当地的博物馆中,供人参观和考证。
  • 他施是今天西班牙西南岸,是当时世界所知道在西方可以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逃避使命进鱼腹


在《约拿书》12,神对约拿说:“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尼尼微城是亚述的首都,亚述人膜拜偶像,对待被征服的国家十分暴虐,中东民族无不对之憎恶。神要约拿去呼唤尼尼微城的人悔改,约拿心里很不平衡,不愿意看到一个作恶多端的民族转向悔改,蒙神的恩典;他也许更愿意看到的是:神公义的彰显;也许也是害怕:残暴的尼尼微人将会怎样对付他。他施和尼尼微两城,一个在巴基斯坦西3200公里,一在东800公里。约拿应该去尼尼微城的,但他却到约帕乘船逃往他施,躲避耶和华神。


神使海上起了大风,甚至船也要坏了,当众人知道这次的风浪是由于约拿引起的,就问他怎么办?约拿就要他们将自己抛在海里,海就会平静的。当约拿被人抛入海中时,海真的平静了。《约拿书》117:“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天三夜。” 后来他自己在鱼腹中认罪祷告后,上帝又吩咐鱼将约拿吐在岸上,约拿便乖乖地按上帝的旨意去尼尼微城传道。


鱼腹能有还生者吗?


今天你到约帕游览古迹,会看见一条大鲸鱼的塑像。但是对于约拿在鱼腹中三天三夜而得生还的记载,很多人认为不可能。说约拿书的记载只不过是个寓言,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表达上帝的命令不可违背的真理而已。但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海洋中的确有一些大鱼,平均长约七十多尺,也有近一百尺的。鱼身已经这样大,吞吃一个人应该不在话下。有些大鱼的气腔体积,有六十六立方尺,人如生活在其体内三天三夜,也并非不可能。其实,人被大鱼吞入鱼腹并得生还的,不止约拿一个专家爱玛生(Charles Bell Emerson)说:美国的文学评论杂志,曾登载一篇报告,极饶趣味。


  • 据说英国一位水手被一条鲸鱼所吞吃了。经由友人努力,在四十八小时后捕获了这条大鱼。拖上岸以后,急剖鱼肚,拟取出此人尸体,入土为安。殊不知取出这人时,他竟尚有气息,仅是不省人事而已。送医院抢救几小时以后,就恢复知觉了,除了头发落尽、皮肤稍起水疱外,并无别的异状。后问起在鱼腹中之感受,他告并无不适,所感到最困难的是:极端的恐怖。每次意识恢复,忽觉得身之所在,遂又昏厥耳。
  • 1912年美国东南部的迈阿美城,有一个船长,名叫查理士汤卜逊(Charles H. Thompson),一日驾驶他的汽船出海捕青鱼,忽见一块巨大奇怪的鳍,在他们的前面划破水面。他和三个水手立刻跳下救生艇,用鱼叉连续向它投射。于是那海中的大怪物拖着那救生艇连续不停的走了三十九个小时,不能睡也不能吃。汽船在后面尽力跟着它走。但当时那鱼拖得太快,甚至连汽船也跟不上。他们共投了五枝鱼叉,发射了一百五十一颗子弹,最后终于把它制服了。于是那艘三十吨的汽船,便泊近它的身边,用锚链穿进它的口里。谁知它并未死,忽然巨大的尾巴一摆,便把那汽船的舵和螺旋桨打得粉碎。幸而,有另一艘拖轮来了,便把它和汽船一起拖回迈阿美城,用起重机把它弄上码头。但是它还未死透,在岸上作最后的挣扎时,它的尾巴损坏了一栋小房子,打断了一个人的腿。这条鱼重三万镑,长四十五尺,厚八尺三寸。它的口高三十一寸,阔三十八寸,皮厚三寸。在它的肚子里,有一条完整的鱼,重一千五百镑;还加一条大章鱼。一个成年人能在它的胃中直立。一个人能躺在它的口里,如果说它吞了十个人,应该也不是奇怪的事。
  • 1920年在Falkland Islands海外一个水手,被一条抹香鲸鱼吞下三天后获救,只有皮肤受鲸鱼的胃酸灼伤;另一个叫James Batley的人,被鲸鱼吞入腹中一天半后得以生还;
  • 但最详细记载是,1989110日香港中报的一则新闻报导:罗杰[Roger]是一名澳洲资深的潜水专家。一天当他在海下的大堡礁作业时,发现一条极大的白鲸。他知道白鲸生性善良,不会伤人,便与它嬉戏,不小心游到白鲸的前面,不料白鲸大口一张,罗杰竟然被吸进鱼腹内。在鱼腹中,他的耳朵因压力大,而感到疼痛,但其中还是有些空间可以呼吸,身上的皮肤受浓浊的海水和大鱼胃液的侵蚀。不知不觉地过了三天。但他没有失去知觉,他忽然想到一个突围的方法:就是将潜水用的氧气桶里所存的氧气尽量放出,使得鱼腹膨胀起来,鲸鱼受到压力浮出水面,张开大口吐气,就将腹中的罗杰吐了出去,他因此获救了。

朋友尔 隶:以上使我能够拿到的一些资料,这都是些新闻报导,不是专为圣经辩护的论文。我们今天不是谈论圣经、剖析神学的问题,只是想透过这些历史的资料,来看《约拿书》的真实性而已。所以,约拿的经历,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应该不是有没有可能的问题,而是说,信不信这个事实的问题。你的朋友没有听说过,也是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样的事不会是每天发生的,再加上资料来源的限制。不管怎么说,我们尽量会鼓励人给自己多留一些空间,如果轻易地否定别人 会辖制自己知识和见识的拓展。


最大的神迹奇事


至于圣经中有许多的神迹奇事,有的很方便理解,有的不是很方便理解,理解是回事,相信又是一回事,我们不会武断的断定,我理解的就可以成立;我不理解的就不能成立;或是我相信的就是有的,我不相信就是没有的。圣经的权威是来自基督信仰的本质,信或者不信都不会妨碍上帝的工作和他永恒的存在。当你越多认识他,你就越多相信他。神不是被你研究的对象,人应该不能研究神;研究不一定拥有神,神也不一定在你的研究中 ;而神是被你去相信,神是被你去顺服的神圣对象,他在你对他的信心中,他在你对他的顺服里。在约翰福音6 28记载,众人问耶稣说,我们当如何行才算做神的工呢?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神常常也会在我们信心成长的旅途中留下他工作、介入的痕迹,所有的神迹奇事都应该见证、坚固我们的信仰和信心,造就听见之人的信心;但是不应该将信仰建立在神迹奇事上,若一天没有神迹奇事发生了,这信仰怎么办呢?若将信仰建立在永生之道上,任何风浪的扑打、异端邪说的骚扰都不会动摇。其实在圣经里,在人类历史中,最大神迹,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降生,受死,和复活。如果这样大的神迹都不能相信,既使有其他的神迹有可能相信吗?拿破仑一生显赫,频于临终时,有人问他: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将军?

拿破仑不假思索的回答:


“拿撒勒人耶稣!”但被问为甚么时,他回答说:“我争战夺取城市,用刀枪、用武力,到头来军队都不听指挥。而这位拿撒勒人耶稣,没刀没枪,却用爱征服了全世界。”朋友尔 隶,耶稣基督是人类历史中最大的神迹,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好了。谢谢你来信的分享。


祝你平安!

29-3-2006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3月24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真爱要等待

歌:您好!


我是个中国留学生,常常去拿华人报纸看。看到你在《镜》的文章,觉得很贴心,很好看。尤其有时心里很烦的时候,看着看着,忘记了烦恼,有些问题引起我思考的兴趣,有些开阔了我的思想境界。所以在星期五的时候常常要想去拿报纸,看看你这周写什么。很谢谢你,让我从《真爱人间》中学习了不少东西。也盼望《镜》报越办越好!


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容易和别人分享心里的感受。所以在异国他乡,遇到事情只能“独吞”。最近,我心烦意乱,读书、生活都打不起精神,听说我的女朋友在国内背叛我了,她有了新的男朋友,但她还是有跟我联系,从来不提这些事。我很伤心,我这样专心对她,可她却这样对付我,我该怎么办?很想教训她一下,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你能帮我出出主意吗?鼓起了最大的勇气,给你写信,请千万别把我的真名登出来,我会被人笑话的。


祝你安好!

你的读者:内

20-3-2006



亲爱的朋友内 向:你好!


谢谢你常有读《真爱人间》的文章,很高兴你能喜欢。看了你的来信,知道你在孤独的异乡,碰到感情上的不顺心,很烦躁,原因是,听说你的女朋友有了别的男朋友,使得你很生气,不知怎么办,想叫我出出主意,教训一下她,是这样吗? 我试着一起聊聊,不知真对你有帮助吗。


从信中我读到,你是个性格内向,感情蛮专一的人,以至听说你的女朋友另有男性朋友,就非常生气。首先想知道,你和你的女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明确、公开的?我认为这是蛮重要的一条。


因为知道有些青年男女,来来往往,尤其现在E-mail 、网络对话,手机传情,用词火辣,激情动欲,你再问问,他们说,这是玩玩的,对每个人都是这样说的。那万一有的人一本正经把这当真的,不就糟糕了?以为真有人愿为他(她)要死要活,谁知这是胡说八道,那人肯定很受伤害。盼望你不是处在这样的氛围之中。


另外一种情况,男女两人莫名其妙、无节制的密切来往,甚至无话不谈,但是谁也没有将两人的关系明朗化。也许一个在想:我们都这么频繁接触,这关系不就明摆着的吗?你肯定不会去找别人的;而另一个想:这么频繁接触,还不说明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应该意味着我还有选择别人的权力吧。当有一天,其中一人真的有了一个正规的异性朋友谈恋爱了,那另一个也就:轻则痛不欲生;重则暴跳如雷。好委屈的感到自己受欺骗、或者被抛弃,更有甚者,终生不娶不嫁,耽误一生。这里面有两个方面可以反省:在异性交往中是否需要这样,在没有设立界限之先,进行如此的深度接触?如果两个人真是这么投机,为什么不勇敢挑破那种朦胧感,而确定恋爱关系,以防向隅?但是年轻人往往想得比较简单,不知道承受后果的痛苦是多么难熬。所以相对这些自由浪漫的恋爱方式,还有一些比较慎重的做法是:在准备谈恋爱之前,先告诉成熟的家长、或辅导、长者,听听他们对这事的看法和意见,他们有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忠告可以给年轻一代吸取和借鉴,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也使男女双方都有很好的思想准备,坦诚地进入对于对方更深入地了解的阶段。这做法也许不被年轻一代所接受,认为太陈旧了,但我觉得,在批判以前,先查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其中的好处,正是你需要的。不妨你可以试试看。


朋友内 向:现在假设,你们两个既不是闹着玩;也不是不明不白的那种;而是明确、公认的恋爱关系,(因为前面两种更加无从谈起),出现这种状况:听说,她如今在不告诉你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新的男朋友在接触,这倒是要去面对的。但在行动以先,希望冷静注意三件事:


你现在只是“听说”,你是听谁说?这个人可靠吗?消息来源可靠吗?他对于你们两人谈恋爱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问题你现在在外国,你不能直接判断。不得不防有些人出于各自的心态和目的,编造一些无中生有的假消息来捉弄人、兴风作浪,从中渔利看好戏。


有什么证据支持你的女朋友现在接触的是男朋友(意思是谈恋爱的那种)而不是一般同事?或仅是一场误会?


既使以上证据都是属实,也许你的女朋友自觉与你相处有不合适之处;或许他真的遇到了一位更适合她的男士,你怎么办?


我想最痛苦的莫过于要思考第三条,你对她这么专一,而她觉得不合适。但是我说:朋友内 向,这是我们的假设,也许什么也没发生,只是一场误会。但万一真有其事,我也劝你不要过分激动,你能从正面来接受这个事实,就不会太过伤心。要知道婚姻要慎重!真爱要等待!她觉得不合适,好在只是在恋爱阶段,结婚以前;若在结婚后才让你知道,那才真的糟糕!另一个有关爱的概念是来自圣经,不知你有否听见过?它说:爱是“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哥林多前书135-6]从“不求自己的益处”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她真的遇到更适合她的男士,在你们之间还没有婚约辖制的情况下,你能够有这样高的姿态,平静结束这不结果的恋爱,应该是你迈向成熟的一个台阶。因为你会知道怎样去寻找一个适合你的对象,而不会把时间化在最终告诉你不适合的人身上。


至于你的女朋友至今都没有和你谈这事,我想可能:也许根本没有那事儿;或是她想慢慢告诉你。要问怎么教训她?我并没什么高招,一旦搞清楚上面三个问题,你可以问问她对你们关系的展望,如果有前景可谈,你要学习加倍爱她;若真无前景可言,就只能彼此祝福,珍重再见。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通过这场风波,使你更加成熟,知道如何等待真爱,也能重新整顿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重扬生活的风帆。几年前,从报上见到一个故事,很感动就摘录了下来。它说:199653日英国老人约翰.布朗去世了。两天后,他的妻子朱迪丝也溘然逝去。这是二十世纪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戴红玫瑰的丑女人”的男女主人翁,容我来告诉发生在他们中间高尚纯洁的爱情故事。


1942年,二十出头的布朗赶到北非的英军第八集团军。此时,美军处境艰难,隆美尔攻势凌厉。布朗在大炮和坦克的轰鸣里染上了战争恐怖症,他昼夜不得安宁,甚至想逃走和自杀。有一天,他偶然读到一本书,名字叫《在炮火中如何保持心灵平衡》的书,他被深深打动了。在那段日子里,这本书成了他的心灵支柱,尤其令他惊异的是,发现作者竟然是一名年轻的女性:朱迪丝。他开始给朱迪丝写信,经过三年的通信,他们相爱了。


1945年,战争结束了。已晋升为中校的布朗,急切地给朱迪丝写信,要求会面。朱迪丝回应说:“在伦敦地铁一号口等我。你的手中拿本我的书;我的胸前将佩带一朵英国国花---红玫瑰。不过,我不会先认你,让你先见到我。如果你觉得我不适合做你的女友,你可以不认我。”


布朗在约定的时间来到地铁口。还有一分钟,对于经历了无数次战火纷飞场面仍能平静如水的布朗,此时他的心却情不自禁地猛跳起来。这时,一个绰约多姿的绿衣女郎,款款从容地向他走来。是她吗?不,她没有戴玫瑰花。布朗再次张望四周,真的有一位戴着红玫瑰的女人慢慢地走上前来。布朗定睛一看,顿时张口结舌,天昏地转:这是一位重度烧伤、而且拄着拐杖的女人!怎么办?要不要认她?布朗的内心激烈的冲突起来。“她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那经历过残酷的战火的考验,我们的爱是神圣的,我没有理由不认她。”于是,布朗追了上去,伸手叫住那名“奇丑无比的女人”,微笑地说:“我是布朗。我们终于见面了,非常高兴。”


“不,先生, 您错了。5分钟前,刚才过去的那位绿衣女郎请求我戴上这朵玫瑰,从您面前走过。她一定要我不主动认您,只有当您按照约定,先同我相识,才把真相告诉您。先生,您已经成功地接受了一场也许比战争更残酷的考验。她正在对面的餐馆里等您哪!”


听到的人无不为朱迪丝喝彩,也为布朗大声叫好,当他伸手出去的时候,他的爱已经升华到神圣的境界,因此他如愿获得了真爱。


婚姻是神所设立的,人人应当尊重。恋爱是心灵的投入,也不能当成儿戏;圣经中说: “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拉太书67-8]朋友内 向:我欣赏你对感情的专一,也要学习将婚姻大事向上帝祷告,为得真爱要耐心等待。谢谢你来信的分享。


祝你进步!平安!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3月17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谨防小偷

歌:你好!


最静我的心情很不好,因为我的家遭窃且在大白天。有人趁我们不在,偷走了很多钱和值钱的东西,把我妈妈心爱的首饰也拿走了,弄得我们整天整夜都提心吊胆的,不知盗贼会不会再来一次。有时在回家的路上,都会紧张地想象,该不会又是一片狼藉吧?以前都是听说,这次亲身经历才知道,这种感受是很叫人气恼和沮丧的。尤其在这样文明富裕,有人称是“人间的天堂”、“ 净土” 的社会,竟然没有了安全感,多么遗憾啊!人心堕落到无惧法律和良心,还有什么话好说呢?写信告诉你,想你能提醒我们华人注意,谨防小偷,现在坏人还是不少的,千万要小心。


祝你编安!

读者:汪

12-3-2006


亲爱的朋友汪 汪:知道你家最近遭到的意外,想到我自己本身也有不堪回首的,被人“无情扫荡”的经历,故为此深表同情。真的盼望你们全家,能快快走出对失窃恐惧的阴影,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也盼望那些梁上君子能够早日悔改,找到正当的职业,别干这种伤天害理之事。


从自我防卫意识出发,我想除了安装一些必要的防盗措施以外,有听洋人朋友介绍他们总结的经验,不知对你所在的地区有否防卫作用?他们认为不要太张扬是不引起小偷注意的关键。若果这栋房子经常热热闹闹,很多车进进出出,也许就引起他们也想进去看看的兴趣。他们万一对这栋房子有了兴趣,这家人家就要受苦了。他们会熟知房子主人的出入时间表,模仿电影、小说里的作案手法,一个比一个高明的实践盗窃技术,其惊险程度足以叫善良的人们目瞪口呆。我有听过小偷从屋顶上挖一个大洞,偷走了一架巨型电视机,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薄型电视,这个电视该有多重啊!报警器也没响,说明没从大门走,究竟怎么回事,除非小偷现身说明,没人搞得清楚。


朋友汪 汪:就像你说,人心堕落到无惧法律和良心,还有什么话好说呢?人心对善的认识模糊,就对罪不会敏感了。据说,新西兰监狱关押人数已名列世界前茅,看来监狱森森威严的铁网高墙,根本没有镇住罪恶的蔓延泛滥。长久以来,人们“厌烦了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并且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语。”[提摩太后书43-4]人在犯罪行以先,他的心已经在罪里滚打了很久了。所以你说,人心堕落,是在没错。那么要问人心是从哪里往下坠落呢?这又要回到圣经。


原来神造人,是照着自己的形象,满有尊贵荣耀的,从我们的祖先亚当开始背离上帝,上帝屡次施恩典召人从罪中悔改,最后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传道三年半,最后钉死在十字架上,成为世人的赎罪祭,因他的一次献祭,开辟了一条世人通往上帝圣洁宝座的道路。所以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胆敢用他这样的口气说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耶稣敢如此说,不是他的口气大,是因为他不得不要说的真话,他真是神的儿子。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天要死多少人哪?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大白天居然遍地都黑暗了。他一断气,马太福音2751记载说:“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百夫长和一同看守耶稣的人,看见地震,并所经历的事,就及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了!’”这是当时在场之人的惊叹,他们亲眼看见这么多的奇事因着他的死同时发生:地大震动;磐石崩裂;竟然连坟墓也被打开了,已死的圣徒从坟墓里走出来;圣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哪里是人的手可以做的呢?万一要做,人的手只能做从下到上,还有可能,但也要讲好,耶稣一断气,“一二三!剪!” 还要招募一些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人才行,因为地震也同时发生了,很少人能够在地震面前临危不惧,坦然自若的,若是地稍稍一动就吓得逃走了,那幔子也剪不成了嘛。老实说,当时发生的这多事,只要有一件事的发生你是身临其境,就足够叫你魂飞魄散,不要说这多事同时发生。所以从耶稣基督的死,而使天地都呈现的异常现象,起码使当时看见的人不得不说,“这真是神的儿子了。”因为没有一个人的死亡有象他这样惊天动地超自然的景象;也没有一个无罪的义人甘愿担当世人的罪死在羞辱的十字架上,耶稣是以死来顺服上帝的旨意,成功了救赎的恩典。所以初世纪的人他们笃信基督,宁死也不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所信的是谁,他所传的道是从神来的,是真实的;也十分明白:人若要逃避神的震怒,一定要与神和好,要悔改信耶稣,唯有耶稣是我们人类通向上帝的道路。


耶稣在世传道时,也曾把自己比喻作“门”。他说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那人就是贼;凡从他进去的,必然得救。圣经约翰福音里记载主耶稣说:“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1010]


说到贼,人人喊打。作为贼,他的职责,就是偷窃,捣乱,搞破坏。一种贼是可见的,就像进汪 汪家的贼,偷了他们的很多东西、钱、首饰等等,失去的东西是物质的可数点的;这里耶稣说的贼,可是和汪 汪家进的贼是不一样的,它来去无踪影,在无声无息中,你好多宝贵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它偷走了:首先它偷你的时间:忙忙茫茫盲盲,由于忙,忙到不知所以然的茫,再忙、茫落进生命的盲点,迷失生命方向,使得你忙忙碌碌,没有片刻时间在神里面安静、反省、重新得力;它作案的方式很高明,既不动手也不动口,它只要:引你到电脑前、游戏机前、电视前,带你进kala ok 、电影院、跳舞厅、麻将台、健身房、按摩院、饭店、酒馆,咖啡店,剩下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做的,你若在这些情景里面长久迷恋,越陷越深,就会不能自拔。接着就挖掘、动摇你生命根基的墙角:读圣经、做祷告多郁闷哪,为什么要每周去教会呢?一个月去一次不行吗?到底有没有神哪?它会一次又一次地向你的脑海输送负面的信息;一点又一点地偷去你向神信心与忠贞;渐渐地,你对人的爱心、忍耐、以至贞节的根基都会被慢慢挪去,本来向神一颗柔软诚实满有盼望的信心,渐渐地变得僵硬而顽梗了。因为那窃贼的总头目撒旦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告诉人们:“照我的方法作,你会找到快乐的人生、享受和满足。”“为什么要听上帝的话?我从来也没见过他。”“现代技术这样先进,整个时代这样开放,还需要古代的圣经来捆绑、做指导吗?”开始遭撒旦掳掠进攻的时候还有警觉,还会想为上帝征战一下,夺一点回来,不用太久的时间就会拱手相让整个江山,更惨的还会“全军覆没”。所以有人说,撒旦是最用功夫的老板,最成功的老师,只要给它一点点空间,它就能成功登陆的;它只需要偶然造访你一下,教会你一点怎样离开上帝,怎样离开真理,接下来人都会自己做,象一个溃疡点一样,越滥越大,叫你坚持不下去。原因是人心思想的尽都是恶,所以当引诱一来的时候,一拍即合。难怪人们有说:“ 学坏一瞬;学好一生。” 这也就是人为什么需要救恩,他不可能拯救自己。耶稣的门徒彼得在他的书信中说:“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8] 他鼓励信徒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我们的信心从哪里来? 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中说到:“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胜过世界的是谁呢? 不是那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吗?”[54-5]当我们今天在谈“谨防小偷”的话题时,不但要防止小偷进入我们现实生活的领域,偷窃、搞乱我们生活的秩序;更是也要警惕另一类的小偷进入我们属灵生活的领域,偷窃、毁坏我们属灵生命的根基;偷去我们爱神的心。他们有时装作光明的天使,就像圣经告诉我们的,末世的时候,有一些假师傅,教导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还有一些好讥笑的人,随从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耶稣肉身的兄弟犹大在给教会的信中勉励我们说:“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大书20-21] 圣灵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属灵的报警器,它会帮助提醒我们如何讨神的喜悦,而不去被魔鬼掳掠。要靠着神的恩典刚强,分别为圣,不给魔鬼留地步、和把柄,好让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得救的身份相称,免得神的名因着人的败坏,在世人面前受羞辱。


好,朋友汪 汪:由于讲到人心的堕落,又讲了这么多。除了快快回到创造和美善的本体上帝面前,谨守他的圣道,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药方。让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吧,谢谢你来信分享你的经历,我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人员没有受到伤害,应该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吧!今天我们就停在这里好吗?


祝你平安!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3月10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将冷漠变成爱 -对叶长老夫妇的思念

歌:


你好!你的《真爱人间》127日,是我第一次拜读。感受到你对时下年青人的关爱,你的文章好比黑暗中的明灯。环顾所有报纸,有多少只字提及精神生活?所以阅读过《啊!明星》马上剪下,阅多次,再与家人分享,然后把它珍藏起来。想马上来信给你,可是执笔忘字,又写中文,已年届60多病。我想以你的灵修境界及清新流畅的文笔,应该一直写下去,使年青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欣赏世界,带领他们走向耶稣基督,我支持你。我是你忠实的读者,不要使我失望啊!


主内姐妹:

23-3-2006

From : Christ Church


亲爱的春 瑞姐妹:您好!


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年长又多病的您,还亲自提笔写信,真让我觉得好感动!好温暖!好受激励!!有像您这样忠实读者的支持、关爱及参与,《真爱人间》专栏有望办得更加生动、更加成熟,能够服侍这世代中更多有需要的人。


《真爱人间》自1028日首期刊登,至今天是第18期。表面上看来是我执的笔,但栏目自开启一直能够受到读者的注目与错爱,是因为其中凝聚着许多人辛勤的劳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报社老总的独特创意,这个专栏不可能问世;如果没有编辑部同仁通力合作,专栏版面也许没这样生动严谨;如果没有读者朋友积极的参与回应,栏目也许半途而废。每当我想起这一些,就顾不到朋友心疼的劝告:“你实在太认真了。”所以专栏是我在主持,它真正的归属,应该是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同工同道,他们从各方面给予的支持、鼓励和关怀,使我感动不已。作为主持,我怎能愧对他们的期望?更加不能愧对赐予我机会的上帝。我们好像是一支肩负服侍社会、服务人群的使命团队,渴望人间有更多的真爱,对栏目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期待,故各尽其职,默默地耕耘,无声地作着自己的贡献。


感谢您爱心的支持,也欢迎有更多的朋友一起参与,我们将会与读者朋友们一起继续努力, 楔而不舍地去追寻真和爱。 想您是知道:我们的报纸发放日,是在每周五的下午,盼望您能每次读到《真爱人间》,并为我们祷告守望。若周围朋友有任何的问题,非常欢迎来信交通,谈论。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愿神赐福与您!

辈:方

7-3-2006


歌: 你好!


你在《真爱人间》的文章,我很爱看。有些问题,正是我也想不通的,你的回答,解决了我不少问题。但是有时觉得你说得太客气了,没有告诉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才是对的。也许更直接一点的讲,可以快一点明白。这点意见供你参考。


不知你有否看到最近一期的华文报纸,刊登有关弃婴的报道? 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寒心。这些可怜的小生命,都没被人类重视,就一命呜呼了。这世道该怎么办哪?还不如一些外国人,宁愿自己不生孩子,来领养中国的孩子,报道说:已有五万多名儿童被外国家庭收养;这真是多麽不容易啊!而我们中国人反而不爱管闲事,怕惹上麻烦,这对比实在太大了,盼望哪一天也能有这样的境界就好了。看了报道心里难受,想跟你谈谈,不知你的看法如何?打扰你了!此祝

编安!

读者:

3-3-2006


亲爱的朋友旁 观:你好!


高兴看到你的来信,其中对于文章的一点意见,可能是太注意到栏目是与读者对话的平台,除了表明的立场观点之外,想应该留多一点空间给读者自己去慎重思考,或者说,是想多一点尊重读者自由意志选择后的决定。我们进行的是对话,只是提供读者多一点的角度去考量,应该不会勉强人接受。基于这些前提,可能带给你了这些感受。非常谢谢你对《真爱人间》的爱护,我会尽量注意你所提到的问题。


收到你的来信后,我找到了你所说的有关弃婴的报道。看完心里也是隐隐作痛,不知说什么才好。当然这不是天天发生的事件,从中还是可以看到,虽然在这地球上已经养育了处处亢奋拥挤的人群,可是人心却日渐冷漠疏离;处处得见被爱情烈焰激荡的男男女女,可是人心却仍然在无情的荒原中晃来晃去。仁义和道德在罪恶的面前,几乎是成了个被嘲笑、玩弄的字眼,也许人反反复复的在想不做自己也不要做的事,但人还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重演、再现不义的罪过,视良知和法律而不见。这是个需要医治的世界,这是个人心需要从扭曲中规正的世代。


弃婴现象的加剧,大多数是由于非正常婚姻的生产率上升。以未婚先孕、婚外怀孕居多数。这应该是跟整个世界伦理文化已经跌落在一个无视婚姻神圣、严肃的陷阱中,关系很直接。一些青年人是在没有准备进入婚姻的状态下,冒然进入为婚姻设立的性关系中,所以他们根本无力接受、处理接踵而来的一切后果,更谈不上责任心。他们应该不明白,在神为人秩序的设计中:性是为婚姻而设的,婚姻是为家庭而设立的,家是为神国设立的。而 他们只是从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传媒所渲染的信息,不加分辨、过滤就成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导向;也有的父母本身并无对婚姻慎重的好榜样;尤其是一些世界级公众人物的道德行为失策,使得不少出格于伦理道德行为的,为找到仿效的依据而得意洋洋;而使更多愿意遵行传统伦理的良心,承受着很沉重的击打。难怪青年人有抱怨得不到一个正确的有关伦理文化的教导,或者说,为这一类的教导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正面有力的印证而伤心绝望。每当道德的根基摇摇欲坠的时候,聪明的现代人就自找出路,也制造出路。事情也就像你我今日所听见的,各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且无奇不有。


朋友旁 观:来信中提到外国人领养中国孩子的事,很令人感动。他们有从圣经而来的“生命是一个值得珍惜和尊重的礼物”的观念,因此打破了血缘的界线。像这对里希克夫妇(Lissick)自己不生孩子,接连收养两个中国孩子,这样宽广的胸怀也是非常难得。的确在中国人中间有这样思想境界的不是很普遍,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比较重视本家血统的传递,但不能说没有,也许我们知道的还不够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就有一对其生命见证对我很有影响力的夫妇,他们很早就对于生命有超然的认识,并用自己一生,传扬这个生命的信息,成为别人生命的帮助。他们没有留学西洋,甚至没有受到高等教育,他们对于生命尊贵的认识,完全从阅读圣经中神的话而来。容我来和你分享他们的事迹。


叶伯伯,大多数人都称他为叶长老,他最早的职业是木匠,后来被国家分配到一家工厂做工。他因为敬畏上帝,一生谨言慎行,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安静静。听他出于真理的教导,使人们毫不在意他受了多少文化教育、或嫌他到大城市这么久,丝毫不改浓重的家乡口音,仍然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叶伯母也是一位端庄、敬畏上帝的女人。我一直觉得她很漂亮且古板,因为凡我看见她的时候,都是同一个发型。当年他们夫妇分开两地工作,没有小孩。一天,叶伯母工作的工厂门口放了一个八个月左右大的男孩。在寒风中孩子凄厉的哭声,揪紧了每一个人的心,有好心人将孩子抱到医务室取暖。没有一个人敢往下想,下了班这孩子怎么办?那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张嘴啊。这时,有人把叶伯母带到孩子面前,说,还是叶师母把他带回去吧。叶伯母后来说:“当时我只看见一个灵魂,一条生命。”她真的把孩子带回了宿舍。近五十岁的叶伯母第一次照顾婴孩的吃喝拉撒,自己还要上班。为了对孩子负责,她放弃工作回到了上海,作了专职母亲。在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叫人操透心,首先是健康的问题。叶伯伯一个人工作三个人生活不算,还要支付很多医药费。叶伯母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待人有恩,一直抚养到这孩子成家,那时候叶伯伯也已经退休了,他们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成家,爸爸妈妈是要回自己的故乡去了,你好好在这里生活。叶伯伯夫妇只身回到乡下,看到农村更多的生命嗷嗷待哺,需要真理的喂养,他们开始为上帝日以继夜地工作。直到2003年,叶长老回天家,他们夫妇一共建立了四间教会。有去看望他们的人回来说:“多么不容易啊!两个老人用这么一点点退休工资,自己生活也不容易了,还要帮助贫困偏远地区建立教会。”叶伯伯回到乡下,操起老本行,七八十岁还做木匠,教会的桌子、椅子自己做,门窗坏了自己修。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将神的道活出来。他的脚踪踏遍了那地区穷乡僻壤,一家家,一村村将神的爱和真理带进去。当看到村落清晨袅袅的炊烟中,伴着朗朗的祷告声;当听到山岙中牧童的竹笛悠扬地吹奏着,对上帝衷心的赞美;他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在圣经希伯莱书137:“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的结局。”叶伯伯夫妇从来不提自己的工作,199785岁的叶伯母荣归天家的丧事礼拜的规模,我们才知道,他们这些年为神作了何等大的事工。叶伯母在一周六早上对叶伯伯讲:“昨晚我作了一个梦,梦见在一片无边的荒野里走路。我实在走不动了,一直在问说,我怎么找不到家啊?听见有一个声音说:‘我抱你回家。’我想可能上帝要我会天家了。”接着就交待家里的一些事。周日清晨530为赶着要去外乡讲道的叶伯伯作完早饭,照例下到教会祷告。和弟兄姐妹们一起祷告到850 想起身又倒下,再也没有起来。那地区的教会弟兄姐妹从四面八方赶来,自发有二千多人为叶伯母送葬,浩浩荡荡长达几里路的队伍,一路诗歌送到山上坟地。令到一些过路人禁不住直问:“这是什么大人物?怎么这样的排场出殡的?”有人告诉他们:“这是一位神的使女。”0392岁的叶伯伯也安息主怀,他临终交待一生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几千块钱,除了要全额帮助一位神学生读完神学继续他事工的费用外,余下的是丧葬费,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了。


从人看叶长老夫妇似乎没有后裔,但他们以基督的心为心,不但照顾肉体的弃婴,更为主的缘故挑起照顾属灵婴孩的重担。看到这世界需要,用生命点燃生命的火把,将世界的冷漠冉冉变成爱。如今他们属灵的儿女们正在基督的爱里学习着,成长着,继续他们的脚印奔跑着。相信 叶长老夫妇可以安心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几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47-8)以基督为中心的生命该多么令人景仰啊!我相信很多人为弃婴难过,流泪,如果今天的社会,再多几个以基督的心为心,敢于用生命去燃烧世界冷漠的叶伯伯、叶伯母该有多好?当我把对弃婴者的谴责和对叶长老夫妇的思念,揉进这篇稿子的时候,天色已经发白,看着东升旭日放射的光芒,忽然想起一首诗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以基督的心为心,以他的眼看世界,这世界需要你我将冷漠变成爱。” 心中顿时充满喜乐,我忽然明白,用生命去燃烧冰冷的世界是每一个以基督的心为心的“你”、“我”都需要做的。 亲爱的朋友旁 观,虽然你的名字是旁观,但在冷漠的世界面前你一定不会旁观是吗?让我们向叶长老学习,爱惜人的生命和灵魂,一步步地学习将冷漠变成爱,好吗?今天就让我们停在这里,非常谢谢你为我的分享。


祝你顺利!进步!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3月3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生命“义”意的意义

歌:你好!


常常从报上读到你的文章,虽然不能每一次都读到,(有时拿不到,可能去晚了。)每当读到的都爱看,写得不错。每次都看你写得这么长,应该是化了不少的时间吧?我想跟你聊聊,有关生命的意义。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常常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活得这么累,不知为了什么。到了国外以后,我和朋友也常去教堂听讲道,听了以后也很累,要做好人不容易,真作了好人又怎么样呢?其实很多事情,我都明白着呢,不知为什么,老觉得没意义。你也许觉得我很奇怪吧,有没有别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呢?你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吗?谢谢!


祝你编


你的读者:

26-2-06


亲爱的朋友大 理:你好!

首先谢谢你对《真爱人间》栏目的参与和爱护。你不用担心我会觉得你很奇怪,我真的没有觉得你奇怪,反而觉得你很坦诚,所以值得我化一些时间去思考。


来信中提到,想听听我的想法,有关于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活得很累,不知为了什么。做好人不容易,作了好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是这样吗?我想,你是经常有去教会的,一般的大道理,你一定也知道了不少,就像你说的:心里明白着哪。我想是从一些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聊一聊,不知道会不会使我们的谈话成就一点“义” 意?


在我们讨论意义的时候,是需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我们所讲的意义,是“义”的意思,何谓“义”,就是“美”的、“善”的。而“义”的反面:“不义”的意义,我们不在今天谈论。


要讲到意义的时候,很容易和目标联想在一起的。但是毕竟意义是意义,目标是目标,虽然这是两件事,但是它们经常合作。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不成为行动(实现意义)的---目标,那个意义对这个人来说,是空洞乏味、泛泛而谈不能实现的意义,最终就是变得没有意义。当然并不应该否定这事本身所具的意义,只是对不行动而言,是失去了意义;如果成为行动的目标,就是在实现意义。举个不是很确切例子:大家都知道学位很重要,有了高的学位,提职提薪快,知识渊博可帮助人,对社会有贡献,也受人多一点的尊敬。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有人就为自己设立学位的目标,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下苦功,做学问。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位就一个个的被拿到了。当他的行动目标,是为实现意义的时候,整个生命的过程都被意义充满了,再苦再累都不能阻挡他奔向目标。而另一个人,明知学位的重要,极有意义下功夫的,但却不为其为目标,每天好吃懒做,东荡西游,不好好读书,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才拿到学位呢?这样说来,不是学位本身没有意义,而是学位对他是没有意义的。学位是学位,他是他,互相没有产生任何的关联,也就失去了意义的连接。可见我们若知道意义,也能将其行出来的时候,其意义才真正成为“义”的意思。同样,生命的意义也并不在乎我们知道多少,而是在乎我们将其活出来多少,其意义才成为我们生命的“义”意。


说道“义”,同样说道“良善”。除非我们去行,否则就不会真知道什么是良善。良善的观念和体现,不单单靠教导,读书装在脑子里的,而是在我们生命经受考验时的态度累积形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不自觉地都一天天步向光明或黑暗,点点滴滴的去近良善和邪恶。柏纳德-艾得理博士(Bernard T. Adeney)形容说,良善有如拉小提琴,知道所有的乐理、加上灵感以及对当地音乐品位的敏锐度,仍不能使你成为一个音乐家,你必须要不断地练习。有一则民间故事,是讲良善不在乎我们知道多少,而重要的是应该怎样将所知的行出来。


有一天一位挑夫拿着杆子在市集里等着找工作,大热天等了大半天,终于有位王侯喊着说:“ 我刚买了箱瓷器,如果有人把它运到我家,我要送给他三句不变的金科玉律,如果他能证明其中一句有误,我就付他跟这箱瓷器相等的价钱。”


结果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工作,谁愿意跟这么聪明的人争辩这些不变的真理?这位挑夫仁兄看着一天都快过去了,于是就挑起了这箱瓷器,跟着王侯回宫中去。


他们走着走着,挑夫问起王侯说:“我可不可以听听第一句名言? ”“可以。”王侯说:“如果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那么就不会伤到人。”


这位常遭人虐待的挑夫点点头说:“的确是金科玉律。”“那么第二句呢?”他接着问。“如果每一天都像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你就不会浪费生命中任何一刻。”“嗯,也对。”挑夫一边说着,一边累得背都挑弯了。


终于走到了宫门外,这位王侯转身大笑说道:“现在你可以听到第三句名言,那就是假如有人告诉你,世界上有比你更笨的人,愿意为着吃不饱的名言而挑这么重的担子,千万别信他。”


这位挑夫很仔细地听完后,展开握住杆子的手,整箱瓷器掉落满地,甚至滚下阶梯到街上去了。“现在听听我这句推翻你第三句话的真理名言:‘聪明人若知而不行,就像那位信任他而被欺骗来挑他瓷器的人一样愚笨。’”


这位能知而不能行的人,他所知的,在他行为面前像他那箱瓷器一样跌得粉碎。在圣经雅各书一章22-25:“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唯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是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理朋友:如果一个很饥俄的人,知道一桌丰盛的宴席将带给他多大得享受,但他只是听录音看录像,既使在饭桌旁徘徊,仔细欣赏,不愿坐下,动手,张口享受,那桌宴席的意义,对于他只是观赏,而对于他实际需要解决的饥饿,并没有产生任何意义。除非他参与,意义只会在他参与的过程中,被揭示和体现。上面这节经文是说,听道且行道,会得福在他所行的事上。得福,不仅是得福份,也是得到满足。意思说,生命不会感觉空洞,无意义,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生有目标的时候,对于生命就赋予了意义。尤其这个意义与永生相关联的时候,也就是说从永生的角度看生命意义的时候,非但不会觉得没有意义,而是让人萌生敬畏之心,也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曾经令在我对生命意义认识迷惘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在辛杰米牧师(Jim Cymbala)所著《风火大能》中读到的。


1921年,符大卫与丝蔚雅(David & Svea Flood)这对宣教士夫妇,带着两岁大的儿子,从瑞典来到非洲中心,即当时的比属刚果。他们遇到另外一对年轻的北欧夫妇——艾力森及他的妻子。于是他们四个人共同寻求神的带领,因此感到神要他们从宣教中心出发,把福音带到偏远地区。


这是信心的一大步。在恩多利亚( N’dolera)村落中,酋长断然拒绝让他们进村去,唯恐侵犯当地的神明。这两对夫妇便决定走到半里外的山坡上,搭建泥土小屋居住。


他们为属灵的突破祷告,但并没有看见成果。他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是村里一个小男孩,他获准每周两次把鸡肉和蛋卖给他们。丝薇雅-一位仅有四尺八寸高的小妇人下决心:如果这个男孩是她唯一能够交谈的非洲人,她就要试着带领他信耶稣。后来,她成功了。


但除此之外,并无别的成果带来鼓励。同时,疟疾不断打击这个小团队,成员一个接一个病倒。后来,艾力森夫妇觉得自己已经受够了,便离开当地,返回宣教总站。大卫和丝薇雅则继续留在恩多利亚附近。


后来,就在这原始荒野中,丝薇雅怀孕了。当她快生产时,酋长终于软下心来,准许一位助产士去帮助她。于是,一个小女孩诞生了,他们给她取名叫艾(Aina)。


但是,生产的过程却令丝薇雅耗尽气力,而她原本就因数度感染疟疾而非常虚弱。生产的过程对她虚弱的生命造成严重的打击,之后,她只活了十七天。


此时,大卫几乎崩溃了,他掘了一个简陋的坟墓,把年馑二十七岁的妻子埋葬了,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山下的宣教中心站。他把初生的女儿交给艾力森夫妇,咆哮着说:“我要回瑞典去。我失去了妻子,显然无法照顾这个婴孩。神毁了我的一生。”然后,他就前往港口搭船离开,不仅拒绝了神的呼召,而且拒绝了神自己。八个月之内,艾力森夫妇两人都被一种神秘的疾病侵袭,几天内相继去世。小婴孩被移交给一对美国宣教士,他们把她从瑞典名字改名为艾姬(Aggie)然后,在她三岁时,带着她回到美国。


这个家庭深爱艾姬,由于担心非洲当地的法律问题会使她与他们分开,所以决定留在家乡,并从宣教工场转向牧养教会,因此艾姬便在南达科塔州成长。她后又进入明尼亚波利的中北圣经学院就读,在那儿与年轻的贺度威(Dewey Hurst)相遇并结为连理。时光荏苒,贺氏夫妇的事工果实丰硕;艾姬生了一个女儿,然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她的丈夫成为西雅图附近一所基督教学院的校长,而艾姬在当地发现许多北欧人的文物,引起她的好奇心。


有一天,一份瑞典的宗教刊物出现在她的信箱里。不知道是谁寄的,当然也看不懂。当随手翻看时,突然有张照片使她愣住了:在原始荒野中,又一座坟墓,上面有个白色十字架---写着:符丝薇雅(Svea Flood)。


艾姬立刻去找一位学校会翻译瑞典文的老师。问:“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这位老师略述了故事的内容:很久以前,有几个宣教士到了恩多利亚…..一个白人婴孩出生……年轻的母亲去世……有个小男孩曾被带领来信耶稣…….。而在白人都离开之后,男孩长大了,终于说服酋长,让他在村里建立学校。这文章说,他逐步将所有的学生都带领信了耶稣,然后孩子们又带领父母信了耶稣,最后连酋长也成为基督徒。目前那个村里有六百个基督徒……。这都是因为有大卫和丝薇雅的牺牲。


在贺度威和艾姬结婚二十五周年时,学校送给他们一个礼物:一趟瑞典之旅。艾姬找到了自己的生父。符大卫年事已高,曾经再婚,又有了四个孩子。但多半时间买醉,不久前中风。艾姬对他说:“爸爸,我有个小故事要告诉你,是真实的事。你没有白去非洲,妈妈也没有白死。你们带领信主的小男孩长大了,他带领全村居民接受耶稣基督。你们种下的种子一直不断成长,到今天,因为你们忠于神在你们生命中的呼召,有六百个非洲人在侍奉神……。”那天下午,老人重新回到神的面前。不久符大卫安然归入永远的安息。


几年后,贺氏夫妇到英国伦敦参加一高层次的福音研讨会,会议当中有一篇报告有萨伊共和国(前比属刚果)提出。该国国家教会的监督,代表约十一万接受洗礼的基督徒,滔滔述说福音在国内传播的情形。随后,艾姬忍不住上前问他,是否听说过符大卫和丝薇雅的事迹。“有,女士,”这人操着法语,再由别人译成英语。“是丝薇雅领我信耶稣的。我就是在你出生前,带食物去给你父母的那个男孩子。直到今天,你母亲的坟墓和以往的事迹,是我们每个人都尊敬的。”他抽泣着,拥抱艾姬很久,然后继续说:“你一定要来非洲看看,因为你母亲是我们历史上最著名的人。”


后来艾姬夫妇真的去了非洲。当地的村民蜂拥而来,欢呼喝彩迎接他们。她甚至见到多年前被他父亲雇用以小吊篮背她下山的人。当然最令人感动的是,牧师陪同艾姬去看她母亲的坟墓时,她跪在坟前的土地上,祈祷感谢神。后来牧师在教会读了约翰福音1224节:“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什么?生命的内容决定了意义,长短显得不怎么重要。不付出怎能指望收成呢? 如果生命能像丝薇雅一样被神使用,带给这么多人祝福和希望,是任何物质外部条件不能交换、比拟的。朋友大 理,让我们互相勉励,求神帮助我们,能够为着一个比自我更伟大的目标而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找到真正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乃是可以有更深刻的意义---就是与神的“义”联接,对永恒生命的回应。我想,这才是生命属于“义”的意义。噢,今天谈得太长了。谢谢你来信的分享,盼望我们有时间再谈。


祝你健康活泼,享受生命的意义!


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