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真爱人间|RSS
加入我的书签
用电邮联系我们

本文章已于2006年2月24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花样年华话烦恼

歌:你好!


上次我的朋友有给你写信,我们大家都有看到你的回信,谢谢你的帮助,我们虽然不是全部能够领会和做到,不过我们都很喜欢你这样讲话的方式,即使不认同也耐心开导我们。有的事我们不明白,只是想问问看,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可是有时候问家里的人,他们反应是,很生气,回答很生硬。我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问也不可以?我们也想问认得的人,怕他们会说我们“神经兮兮”、“不务正业”,你的专栏给了我们平等对话的空间。其实,我看你常常给大人们回答问题,别忘了我们年青人在成长中的许多烦恼,正要找人谈谈聊聊。也许,我们问得不好,你可以不发表;若是可以发表的问题,一定得到帮助的不止我们几个,不也是很好?你说是不是? 所以我才敢大胆给你写信。


比如:有一个问题:基督徒弟兄可以打耳洞吗?我的一个朋友陪同学去打耳洞的,后来禁不住别人的纵恿,自己才打了一个,结果回家被他家长大大地臭骂了一顿,还停发一个月的零用钱。他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我们也觉得他很冤枉,耳朵长在他的身上,打一个洞怕什么?犯得着这样伤感情吗?还有,新西兰很流行“ Tatu”,我们同学中很多人都有“ Tatu”在身上。觉得有的图案非常美,画在身上很好看的。当然这笔花费不小,如果不用父母的钱,而用我们自己打工来的钱,可以去做吗?真的,我可是没想跟家长作对、或惹他们生气,只想明白多一点而已。好!今天先问这二个问题,和我们谈谈你的意见吧!如果能帮助我们,真的多么谢谢你!


祝你 编安!


不是坏孩子:幽

16-2-2006


亲爱的朋友幽 峙:你好!

很高兴收到来信。知道你和你的朋友们有看我给的回音,希望能够帮助到一点才好。有什么问题,尽管写信,我即使不能作答,也会尽力帮你去寻找答案。如果能够帮到你,是我的责任来着,不用害怕。


从幽 峙的来信中,给我读到有一个感觉,你有不少的问题想明白,不敢作声,闷在心里,是怕问的时候,被周围的人讥笑你或家里的人叱喝你。你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问也不可以?有一个问题,想我们先沟通一下。首先要声明的是,我非常欢迎读者的来信,常常有从读者所提的问题中,刺激我的思维,扩大我的视野,迫使我积极寻找更准确一点的答案,从而学习到许多的东西。我这里不是在为家长们辩护,我想,大多数的家长都会乐意回答子女提出的问题的,尤其他们觉得有能力回答的时候、并有时间回答的时候。我们不能排除:有些有能力回答问题的家长,在没有时间回答的困扰中,也许孩子得到的是不满意的答案;也有些有时间回答问题的家长,处于没有能力回答问题的困境中,也许孩子也会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两种情境中,都不能排除一些的答案会是不准确的。


在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些状况:忙碌的家长,想用最简单的词汇,最短小的句子,来解决问题,可继续思考自己的事情,也许在用词或语气上,就没有顾到孩子的领悟能力,在接受时是否和家长的认识同步;而对孩子来说,觉得家长的态度很重要,这样简单会太生硬了,以至他们不能准确的理解家长的意思,也怕再问问题了。另有些家长,没想到孩子会问那些冷门的问题,自己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也就简单地利用权柄来阻止孩子提问,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来掩盖自己的不能或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殊不知,越不想叫孩子提问或者随便拿个答案打发过关的问题,反而常常令孩子“昼夜思想”。


朋友幽 峙,这个现象由来已久,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瞒你说,就常常领受;如今作为家长,相信也并没有十分成功地逃离令到孩子纳闷的误区。但这是不是一个不能改变的现象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作为家长,比我们上一辈的,也许为生活、环境上的压力付太多代价,顾不到沟通方面的需要,情有可原;到我们这一辈,生活的压力缓冲了许多,对于沟通方面的需求,相应会比较敏感,也肯着力化代价去改善。至于是否达到孩子满意的程度,要看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家长要珍惜孩子的信赖,尽量将正确的答案给孩子。但不懂就说不懂,不知就说不知,孩子要学习接受家长的诚实,好过有的家长不懂装懂,耽误正经事。家长的不懂不知,应该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最理想的是带领孩子一同去寻找出路,寻找解决的途径,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孤单,免得他们因迷茫而走弯路。作为孩子,想说的是:你问问题时,会不会要注意你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其实,这是个重要的关键噢!我的老师讲过一句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为了这句话,曾化了很多时间琢磨,也化了很大代价去体会。当年我的班上有一位男生,他的思想很活跃,上课时常常驰骋于课堂之外,每当老师问:“还有没有问题?”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都害怕他举手发言,因为他常常别出心裁地提一些与课程无紧要关联的问题,而且与老师辩论,并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见解,常于全体哄堂大笑之余,见他一脸无辜懵懂的表情,而不得不生发怜悯之心:也许他的问题很好,只是不该在这堂课上提问;也许他在这堂课上,应该提出比这更有价值的问题;如今他把课堂弄得乱糟糟,总而言之,如果他学会问,也许会是个有学问的人哪!从这位同学身上,我悟道“学习问”是个多么重要的人生课题,而且跟年龄没有关系。在一个好的问号下,可以带出许多精辟的哲理,深奥的学问,使人受益无穷;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不但叫人尴尬难堪,无人受益,还会使人受伤。朋友幽 峙,你试着改变提问的方式,注意时间和地点,也许你的家长正期待着你的改变,而成为你最好的指导老师呢!


从来信中得知,你的基督徒朋友陪别人去打耳洞,结果自己也打了一个,回家受到家长的一些处理,你为朋友抱不平。另外问道:可不可以用自己的钱做“塔图”? 是这样吗?


我大概总结到两点:1)对于美的认识。2)对自由运用的认识。


这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时代风尚对美要求的标准和认识也是日新月异。男生打耳洞,戴耳环,也许是因为有人觉得这样很美,吸引多人的注意力,就越来越多的人仿效。包括“塔图”的流行也是如此。“塔图”作为一种人体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有它的艺术价值。我个人不觉得对美的认同与否存在对错之争议,有争议的倒都在运用的意义上,有价值与否的争议。至于基督徒弟兄可不可以打耳洞?和可不可以穿奇装异服一样,我认为除非工作环境的需要,必要去作,否则都是运用自由的范畴,个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幽 峙朋友说的,那位弟兄的遭遇,的确令人困惑,他现在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我在想,他是懊悔受人纵恿去打耳洞?还是难过何必家长大动干戈,在我自己的耳朵上,打一个耳洞就这么伤感情?这牵涉到他的立场。他的家长用很强烈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儿子的作为不满,也许他们非常困难接受自己的儿子戴一个耳环,这与他们的家风不符,与他们的传统不符,他们竭尽所能:骂他一顿,扣一个月的零用钱,来抵制新潮对儿子的影响,企图挽回儿子的价值观念回到传统里。他的新潮朋友则为其大鸣冤屈,耳朵上打一个洞有什么关系?何必这么伤感情?从中可以看到:新潮与传统之争在家庭的反应,说到底也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撞击。


在这些没有绝对对错的标准和范围里,我想到圣经里使徒保罗有一句话,也许对多人会有一些启迪:“凡事都可行,当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歌林多前书1023)这里保罗对于我们运用自由,立下了一个很好的行为规则范畴:在众多可做可不做的事上,选择有益处的去作;在众多可行可不行的事上,选择造就人的去行。在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里,在林林总总的匆匆人群中,怎样做才是对人有益处?如何行才是造就人?基督徒的行为标准到底设定在那里呢?另一节圣经在歌林多前书620:“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我们是神创造的,是耶稣基督用重价赎回来的,在我们的身子上要彰显神的荣耀。保罗又说:“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歌林多前书813 )吃肉本身不算什么,若是弟兄因此跌到了,他为爱弟兄的缘故,宁愿永远不吃肉,也不愿叫弟兄跌到。一个正常的基督徒,会得时时以荣神益人的天职来提醒自己,就是在新潮与传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的时候,也会慎思明辨,凡事为荣耀神,凡事为造就人。让我们回头来看刚才讲到的基督徒弟兄能不能“打耳洞”、“做塔图”,这些虽然并不属于犯罪的行为,但是有人说,如果看见弟兄身上的耳环,塔图,激励他们更加爱主,归荣耀给上帝,有否这样的可能?那我是要劝你:若不是文化情景的特别需要,千万不要将自己放在试探当中,至今还没有这般成功的见证。那位朋友去陪别人打耳洞,已经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试探里,其结果弄得家长生气,自己也很沮丧。朋友幽 峙问说,要用自己的钱去作“塔图”可不可以?我们说基督徒对于钱财运用的自由,并不是列在上面的原则之外,同样地为荣耀神,造就人。我想告诉你一个在校女大学生用钱的打算,她使我很感动。去年底,有幸参加一个辞旧迎新的聚会,大家都数算一年来,神的带领和恩典,以及明年的打算。许多动人的见证,一女孩有一段发言,令到人对她刮目相看,她讲到神怎样在学业上带领她,和经济上的帮助。她找到一份商场部分时间的工作,结束了大人给零用钱的岁月,有了一点小钱的她,想做一件事,就是想在经济上支持认领一个非洲小孩的工作,求神帮助她做得越久越好。我深深地为这个女孩的爱心感谢神,为她爱人的胸怀感谢神,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孩,凡事都可行,大把衣服、鞋子、小玩意儿可消费,但她选择放弃自己的享受权利,去帮助、扶持有需要的人,这是一个蒙神喜悦的心愿和服侍,她的行为称得上荣神益人。


亲爱的朋友幽 峙:讲了这么多,只是供你参考,你才是最后决定权的执行人。这两节圣经送给你:“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歌林多前书612


“凡事都可行,当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歌林多前书1023


谢谢你来信的分享。祝你

健康成长!荣神益人!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2月17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从破碎到整和 - 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之浅见

: 你好!


很高兴佣有你这样爱心、关怀社会的工作者。你在《真爱人间》的文章很贴心、很亲切,带给人很多启发,我很喜欢看。极认同李建安博士的文章说的:服务社会的工作者,不谋取多少[],却是有非常的[]。能够传播美善的信息,应该是人生的一大价值。


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不知你是否接触过这样的问题没有?我的好朋友毫无思想准备就成了单亲家庭,(原谅有许多不方便讲的原因)。独立面对两个非常天真,活泼,也可以讲是不很懂事,有时候很吵的孩子,使得母亲非常辛苦,常常对着他们不知所措。据我所知,她的经济也是很拮据,碍于面子,从不跟人提起。我知道她很有志气,虽然遇到这么大的难处,还是坚持想做个好母亲、好基督徒,她希望她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有时面对现实,她的情绪也会低落、沮丧,我不忍心看她这样,叫人难受得不行。为什么不愁吃穿了,反而多有苦难?我也想不通。突发奇想,试着给你写写信,看你有什么可以帮到她的地方?如果能够帮助到她,我真的好感谢你啦!


祝你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者:

12-2-06


亲爱的朋友姗 姗:很高兴看你的来信,感谢你对《真爱人间》的鼓励和爱护;也很感动你对朋友的忠诚之爱心。知道你的基督徒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很大的难处,尤其在成为单亲家庭以后,对于协调亲子关系不知所措。作为好朋友,你代她寻找帮助,是吗?正好这几年,我有机会在基督徒单亲家庭亲子关系方面作一些学习调查,一些肤浅的心得,不知是否对你的朋友有帮助。


你也许觉得这个调查很奇怪----‘基督徒单亲家庭’?基督徒怎么会有单亲家庭?我想你一定会明白,基督徒并没有生活在真空之中,也并非游离于世界之外。主耶稣在世为门徒的祷告中有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或译:脱离罪恶)。”(约翰福音1716)。又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33b)神给我们的自由意志,是用于面对世界时,脱离罪恶和不义,作胜过世界的勇士?还是用于作可以离开世界的逃兵?或是作融汇于世界潮流中罪恶的俘虏?每个人都要选择,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付代价。甘愿为义所付出的代价,要收永生;选择不义所付出的代价,是收败坏。神公平地给每一个人自由意志,并没有将基督徒编之例外。这是关于‘基督徒单亲家庭’的形成,不是我们今天的重点,今天就谈其中的‘亲子关系’好了。


之所以称为‘单亲家庭’,一定会有理由:分居、病故、意外死亡、离婚等等。作为孩子,除了接受,他们还会反复的思想一个大人也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是我?”当背上这类问号成长时,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上帝慈爱的认识,对周遭社会人际关系谐和、互动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家长,也许由于家庭结构突变所带来的震荡还未平息;心灵的伤口流血未停;但当儿女站在面前的时候,只有依靠神的恩典,尽快调整好心态,进入学习充当父、母两个角色与孩子来往。 “儿女是耶和华说赐的产业,”这一份丰厚的产业如何从正面来接受、管理,是门深奥的学问,因为将来有一天神会要我们来向他说明。


生命根基的建造。


首先要将儿女从小带到神的面前,让神的话语成为孩子属灵生命的根基。带领他们坦然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认识并接受它,操练、学习在神的恩典里看世界,不被苦难捆绑。一个尊主为大的家庭氛围,带给孩子的祝福将是一生之久。家是身体的栖息处;感情安歇的港湾;生命成长的摇篮。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是至关重要。家长面对苦难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心智的发展。敬虔光明的生活榜样,带给孩子影响和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同样,言行决策上的暗昧与失误,带给孩子的挫折与伤害,其后果决不可低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是有从苦难带出来的苦毒对人可怕的伤害,会远远超过苦难可怕伤害的本身。唐佑之博士在《苦难神学》一书中指出:“在受苦的经验中,人在探索时,是否可以触摸那终极的现实?人多么需要超越的神,使他能超越苦难!如果真是这样,痛苦就可以化为喜乐。”他接着说:“苦难的经验使人的生命得以转变,修正这种转变可以的转离,离开罪恶,离开世俗,甚至离开自我。也一定是转向,转向主神,转向有需要的人群。他的思想与观念重新修正,因为他属灵的视野扩大了,不仅比以前辽阔,而且更加清晰明确。” 世上许多的伟人,都是在苦难中认识上帝,激发斗志而开始不平凡的人生。尽量为孩子选择、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属灵环境,规律的教会生活,邀请朋友来家聚会、聚餐、郊游,与成熟的朋友来往,帮助他们体验被神、被环境所钟爱并全然的接纳。尽量避免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给孩子造成失落、自卑感觉的机会。


人格的塑造与技能的培养。


那么,既使在一个属灵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是否一定成材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圣经中,我们看到两个负面的例子,足以引起我们警诫。旧约撒母耳记第二章,记载以利--这位耶和华的祭司,却没有调教自己的儿子,以至无恶不作,成为亵渎神的狂妄青年;到第八章,我们看到贤能的撒母耳,既目睹以利的前车之鉴,也无法拦阻自己不跌入教子失败的陷阱。基督信仰是非常个人性的,并无世袭可谈。神不会因家庭的属灵地位或属灵氛围,而偏怠其中的罪过。圣经箴言书226的教导:“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是对每一个孩童,同样适合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需要接受人格与心智方面的训练。在所遇见的许多乖孩子中,品行兼优,只是动手能力及自我管理意识略次,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省的教育偏差。‘教养’不能只停留在‘吃饱穿暖’ 生存基本层面,我们不但可以开拓和提供孩子思想神的空间,还需要培养孩子有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并实际的生活能力,去揣摸、领受并实现神要在其生命中所成就的旨意和境界。耐心教导、启发如何运用积极能动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模式,安排有创意、节制的生活。不吝鼓励、嘉奖通过努力取得的点滴成绩,只要不是故意的错误,不要训斥,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一同分享其中的辛苦与快乐。在安全的范围内,创造机会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学、多实践并不耻下问,力求在“知识和见识上多而又多。”帮助孩子克服可能来自生活常识和技能的无知或低下而产生的自卑。教孩子学习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并谨慎自己口中的语言。有单亲家庭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如何教导孩子凭信心超越这窘迫的现状,需要神的智慧和力量。若在这样的境遇,培养其在小的事上忠心,仍坚持十一奉献、将爱无偿地与有需要的人分享,比对孩子讲一百篇“施比受更为有福”的道理更有用场。与孩子分享将福份带给人的喜乐,学习操练做一个恩典的承受者同时也是恩典的传播者,不久即可看到神的祝福怎样临到你们。


异常情绪的疏导


情绪异常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排除精神科范围)。最常见是当他们的愿望与现实发生冲撞的时候,也有以自我发泄表示的。其中“自我中心”、“攻击性”是两种不成熟人格类型的表达方法。


有孩子希望成为别人注意焦点的满足感能维持下去,一旦知道自己不占别人的视线时,即产生自卑、埋怨、自暴自弃,以至成年后,仍会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来使自己重新成为别人注目的焦点,也许还会伤害到别人。这不成熟的表现,应该训练:以关心别人来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习看别人比自己强,欣赏别人的优点、长处,接受并打开自己,培养谦让的美德,学习与别人的沟通有良好的互动。


有孩子强烈的表达方法极具攻击性:摔东西、咬人、大喊大叫,破坏力很强。性情暴躁的孩子,日后很有可能成为欺凌弱者。专家华奥伟认为:应该“与孩子讨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代替发怒,决不能放纵孩子。”有句话,很令人回味的:“我们若忽视了神的公义,就会让人不明白神的爱。”单亲的孩子要不要管教?箴言书29191517节,也许会开启我们的眼睛,且适合一切家庭:“只用言语,仆人不肯受管教,他虽明白,也不留意。”“杖打和责备,能增加智慧,放纵儿子,使母亲羞愧。”“管教你的儿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里喜乐。”紧接着的一个难题是:管教的方式是什么?华奥伟认为:“孩子在做错事以后,受到适当处罚,他们会认为是合理且当承受的。因此,往往在接受处分之后,心里会舒坦些。”但 要把握,处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孩子,很容易将目的和手段颠倒过来认识,要纠正很困难,还会使一些孩子更趋暴力倾向。至于受罚之程度不能过于草率或沉重。草率的结果是重蹈覆辙;太重的处罚会积蓄愤怒,谨防投射与他人或别的事物上,惹更大的麻烦。只要让孩子从中得益处,有长进,就行了。


从破碎到整和


“虽然神有灵的余力能造多人,他不是单造一人吗? 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他愿人得虔诚的后裔。”[玛拉基书215] 在当今的世代里,如何让我们如神所愿: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得到虔诚的后裔?马太福音68 的经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父如何教养我们,而得到一些学习:“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这段话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帮助我们以天父对我们的关爱来关爱我们的孩子。我们是否明白孩子心理、生理、健康、物质、灵性、学习、感情、沟通、服侍、技术能力上的障碍和需要呢?怎样帮助孩子越过这些障碍、满足他们的需要?尤其在他们没有祈求以先,家长已经知道呢?这实在是一门学问,一个课题,需要神的智慧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约翰福音91-3,讲到门徒询问耶稣关于一个瞎子的事,是谁的罪铸成这个悲惨的事实,耶稣的回答:“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单亲家庭在社会中维系艰难,孩子虽是无力选择完整家庭的自由,但是他们有选择完整思想体系的自由;一个破碎不全的家庭,不需要再产生出支离破碎的灵魂。我们虽然不能解释在这个丰沛物质的世代,为何神允许这多苦难、艰辛、不平临到他的儿女,但我们相信那叫“万事都互相效力”的,要在这个歌舞升平的世代中,保守一批虽经历苦难岁月的煎熬,身上不带苦毒味,谨守真理的坚强斗士,来为主向世界作美好的见证。让我们来关怀单亲族群,帮助他们的心灵,能在基督耶稣的恩典和真道里,从破碎中得以整合,使心里的力量刚强,免受恶者的伤害,让神在单亲家庭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显出大能的作为,愿神从中得到该得的荣耀,并得从单亲家庭出来的虔诚后裔。


亲爱的朋友姗 姗:这是我对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之浅见,不知道否对你的朋友有帮助?她能否得到这些文字?如果你能转给她,谢谢你,也请带去我对她真挚的问候:希望她能保重自己并且靠主刚强,因要走的路甚长。经济上的需要,可去公民咨询局咨询,他们会有正确的信息,给予帮助。最后我想以李建安博士的话给所有受苦之人作劝勉,也作今天的结束:


生命因苦难显出价值;

也因苦难显得更加灿烂!


感谢姗 姗来信的分享,盼望以后再有机会交谈。


祝你平安!喜乐!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2月10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错位的角色 -- “二奶”现象之思考

歌:你好!


我有看你主持的《真爱人间》。谢谢你,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事情,有些都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看到你常常回答别人的问题,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


我的好友,就叫她小辉吧,近来她几乎每天打越洋电话,问我怎么办?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了。长话短说吧,事情是这样的:


小辉学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工作,和她的经理合作得很好,经常一起出差,经理说:“从来与人合作没有这样的默契,”近来他们一起开发项目,她接受了经理的提议:如果他们能一起生活,发展事业很有利。至于他的太太,那个经理说,不用怕,不让她知道就不用闹得满村风雨;万一知道,她会理解我们的,现在不是很多人都这样 ?你们也可以成为好朋友的。我说,你这不是当上“二奶”了吗?小辉哭得更厉害了。因为她知道不好,又怕失去工作,才不敢跟任何人商量。最近可能两个人的家里都知道了,她真的吓坏了,不知怎么办。


歌,我知道你很忙,如果你能和我谈谈你对“二奶”的见解,或者说,基督徒怎样看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帮到我怎样劝小辉。我还记得她曾经告诉我,有多么高兴,因为有人送给她一本圣经。她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她有好的前途。谢谢你!!


祝你编安! 你的读者:

6-2-2006


错位角色 ------“二奶”现象之思考


亲爱的朋友羚 子:你好!谢谢你对《真爱人生》的关注与信任,我虽然不能保证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就是回答的,也不一定让所有的人都能满意,但是读者对栏目的关爱,对真爱的追求,已足以激励我去努力地学习,更用心去服侍人群。我想你会理解:一个在学习过程中的人,可能存在的不完全,但如果能够和栏目、读者一起成长,不能不说,这正是我诚心所愿。


羚子,你信中提到你的好友小辉的事,她由于工作的关系,与有妇之夫有染,可能现在被两头的家人知道,她已经不知所措了;你很想帮她,你也想知道基督徒对“二奶”这一社会现象的观点。是这样吗?其实,“二奶”只是个众所周知的现象,真正归纳起来,这是个很现实,而华人文化谈起来,不太方便的题目:怎样看婚姻和性。不过话说回来,“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我们总有一天要谈到这个看似“敏感”的话题,就让我们今天尝试谈谈,让我们先从“二奶”生长的社会因素这儿谈起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被一个不敬畏神的文化包围着。正像德国社会学家韦柏说过:“现代的文化好像一个镀金的鸟笼,我们都被关在里面无法逃脱,我们被它的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结构和制度所围绕。”随着经济改革的浪潮不断兴起,曾经已经销声匿迹的“二奶”,又泛泛扬扬,飘飘荡荡、重新跻身历史舞台,使得一些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的婚姻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关于“二奶”,一般普遍的认识:一个男人在合法婚姻以外的,另一个事实婚姻的联缔者。形成的原因,若从男方立场看,使其成立应该都是有意识,有准备的。而从女方的立场看,有的是故意使其成立,也有是无意之中进入的。有人为了某种利益,甘心当“二奶”;更有甚者,先当“二奶”,然后“进阶升级”。但是也有一些蒙骗当上的。作为经济发展的“负”产品,你有听过曾经流行的一句话吗:“男人有钱就便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这的确成了某些意志薄弱者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们不难透过“二奶”这一表面现象,即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到当代人所面临道德伦理标准的危机。


道德伦理危机


人人都渴望富裕,但有时物质的富裕并不一定带动社会文明多少进步,反而严重困扰了成年、少年及儿童,更遗憾的是,社会被金钱充斥到任意出卖个人的行为操守。传统家庭,岌岌可危;婚外恋、一夜情,被讴歌推崇,通过电影、小说、报刊、杂志传媒,一浪高一浪的扑向那还没来得及将道德根基建立得稳固的人,人们高呼自由的口号,慷慨的接收败坏道德的腐蚀。正像有人尖锐地指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危机是道德和品格的危机。当人们好不容易逃离贫穷,过上了阔绰的生活,以为达到了人生的目标;好不容易挣脱精神桎梏,以为可以大伸拳脚,奔向梦想中自由的国度,却不知道当如何处理自由。自由并不锁定人们的人生目标。有些人认为:一切人生的目标都是相对的,何苦跟随传统的观念,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呢?任何道德的取向和抉择的本身并无对错,一切伦理的抉择都是相对的,因无标准可言,也就没有必要遵守客观的道德标准了。这就是现代人过分强调个人自由的观点,把个人经验中认为可行就凌驾于客观真理与道德价值之上;把个人自由凌驾于神为人所设定的生活目标与道德标准之上。这种强调感觉的行为和思想模式,使现代人对善恶的对比模糊了,因而不知道如何判断,对与错;也没有能力指正何谓对错。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有种“自然的律法”,是一个客观而又永恒的道德标准和既定的生活目标之存在,可以带领我们迈向较为公平、公义的社会。比如:买东西要付钱,抢是不可以的;偷鸡摸狗是可恶的;杀人性命是有罪的;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经验和察觉它痕迹,也是我们不应放弃这些的标准和目标的。倘若我们行在永恒绝对的神已经为人设立的客观道德标准和目标之外,肯定会乱套。


“人”与“婚姻和性”


我们需要回到神的创造,来看“人”与“婚姻和性”。


在圣经创世纪126-28:“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之所以人的价值、尊贵、灵性使他与永恒有关系,是因为人是神创造万有的代表作。因为人有神的形象,故人有责任,使他的生活向这位全能的神来负责。神造亚当,又造了夏娃,设立了一夫一妻的神圣婚姻。创世纪用了简洁而意义深远的字句:“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夫妻和为一体时,每个人不是“有”一个身体,乃“是”一个身体;同时,二个人不是“有”一个灵,乃“是”一个灵。当夫妻和为一体时,身体所接触到的,同样灵也会接触到。所以,为什么在圣经中的道德观,是只允许性行为规范在婚约之内。傅士德博士(RICHARD J..FOSER)说:“性行为不单在肉体上,更是在感情及心理上的连合,这举动深深地接触到男女双方的心灵,即而产生一个结合,圣经称谓“一体”的结合。”贝利先生(DERRICK BAILEY)曾说:“ 性爱是一个包括整个自我而又影响整个自我的举动。男女双方面对面的接触,无论好与坏,男女互相在对方的心灵上留下一个永不除灭的印记。纵使双方都不知道这举动的实在意义,其深远的影响仍然存在。”因此,性交如同签署一个生命连合的契约,而这连合生命的举动,就是婚姻。婚姻叫男女二人成为一个有约束性的连合,为是人生活在完美的爱里,以至一方若对配偶的伤害,等于伤害自己。史密特斯先生(LEWIS SMEDES)指出:任何婚姻以外的性行为,其错误在于,“侵犯了这举动的内在含义。在二个不准备结婚的男女之间,在没有意图与责任为对方生命作连结,而进行一个使生命连结的举动,”这会伤害双方内在的心灵,因这举动直接冒犯了性爱本身神圣的特质。在性行为中,男女交流了一种特别的知识,并彼此建立一个极密切的关系。若处于一个永久忠贞的婚姻盟约下,这经验是奇妙的;反之,这举动将是一个深远空洞、不易愈合的伤口,至终留下的只是一个不祛的疤痕。可是现代人追求快乐,只是情欲的宣泄;追求自由,乃是肆无忌惮。神创造婚姻的美意,被人放荡的罪孽滥用、践踏了。最初,神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满有公义、信实、和平、尊贵;而罪人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神时,地就遍满了不公、不义、不平、苦难。


“二奶”需要救恩


“二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婚姻中的角色,在正常社会公理的范围之内,都是会有难堪之处。但据小辉经理的意思说,“二奶”和太太做朋友, 没有争闹,就可以了,两个女人之间彼此默认,就可成立了,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社会风气是这样。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是牵涉到你从哪个角度看。不争闹比争闹当然要好;既使是要找一夫多妻为合法婚姻的样板,在世界个别国家和一些原始部落都确实依然存在;那真要说,还有一妻多夫为合法的部落族群呢!如果也有人有兴趣,愿意忠心效法的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合法”和“社会风气”,有极大的人为因素,不是绝对理由和准则,关键是你对婚姻道德的认知,是以什么为标准了。就刚才我们谈到的,上帝所设立的婚姻:叫男女二人成为一个有约束性的连合,性交如同签署一个生命连合的契约, 在婚姻之外的性行为,不但伤害双方的灵,而且直接亵渎了神神圣的创造。在圣经哥林多前书618-19说:“你们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唯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这里说要“逃避淫行”,就是指着要逃避婚姻以外的性行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人之常情,男当有自己的妻子;女当有自己的丈夫。“二奶”是角色错了位,她应该有一个完全属于她的丈夫,而不是去分享已经在一个婚姻里面,属于别人的丈夫。从人的角度也许会认为:我们相见恨晚,为什么不可以?当我们站在基督信仰伦理角度,就知道我们当如何谨慎自己的行为,敬畏神,远离恶事;尊重人,爱人如己。中国有句古话说:“己所不悦勿施于人。”最简单设身处地想一想,若是你的丈夫背着你养了个“二奶”,你作何感想? 讲到这儿,我想告诉一个关于“二奶”的见证给你听:在我家乡的教会,有一位老姐妹,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她在未信主的时候是个“二奶”,并有三、四个小孩。当她听见福音,决志信主,在教会听见牧师讲有关神的创造,神是圣洁的道,日益觉得扎心。在那个时代 ,没有人可以指摘她的行为,唯有在神圣洁的光中,她看见了自己生命中的黑暗面,看见自己背离上帝的罪与对人的亏欠。在牧者的帮助下,经历了挣扎,最后决定靠主,站对自己的地位,退出那个不正常的家庭结构。是1958年,毅然与那个男人脱离关系,将他彻底还给了他的妻子。一个单身女人,要带大这么多孩子谈何容易,但她宁做基督徒,活在光明中,不愿作“二奶”,行在黑暗里。以后的几十年含辛茹苦,无悔无怨,欢喜快乐服侍神、服侍人,深得教会弟兄姐妹和孩子们的敬重。


朋友羚 子:当人按着自己的形象造神,就暗昧地将亏缺神荣耀的形象合理化。一个认识神的人,才会明白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和价值,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开始修整人应有的形象,人性也才真正从扭曲中得到恢复和规正,不再被利益和世界潮流所驱动。盼望二十一世纪的“二奶”,也能在神圣洁的光中看见自己,重建生命的根基,勇敢面对并挑战良心道德的危机,在永生上帝的面前重拾失去的尊严,人生多么短暂,应该有智慧,抓该抓的,放该放的,寻求建立一个和神心意的婚姻,不仅祝福自己,也是将祝福带给后代。圣经约翰一书217说:“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唯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长存。”


朋友羚子,这只是我对“二奶”现象的一点思考,仅供你参考。关于你朋友小辉前途的抉择,别人不容易为她下决定。如果她愿意根据圣经对于婚姻的原则,从错位中规正,愿神赐福与她。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好吗?谢谢你来信的分享。


祝你愉快!进步!


你的朋友:



本文章已于2006年2月3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基督教 生命之道

歌:你好!


来到新西兰有一段日子了,说这儿是人间最后一块净土,真有点儿那个意思。虽然外文不是很懂,华人圈子还挺大的,要办点事儿,总还找得到人帮忙,只不过要多走点路而已。因为不会开车,是蛮辛苦的,不过觉得还行。


刚来不久,就认识了几个老人家,大家聊起每天在干什么,其中他们有说,每星期天要去教会那事儿,也邀请我一起去。我也发现了,这儿有很多的教堂。所以我想先来问问你:基督教是一种宗教? 还是什么?我觉得很奇怪,怎么每星期都要去,这不会太腻味?我是来探亲的,很害怕惹麻烦,本身的性格也是很简单。当然若果有必要,我也是应该去;若是搞迷信的话,就算了。不好意思麻烦你,有空的话,帮我解释解释。老实说,不知道去请教谁。


我有看过你的文章,你说话很和善,很耐心。所以看见了有人写信给你,我也想试试看。虽然我说,不用急着回答,但是太晚的话,我可能会回去了。好了,谢谢你啦!


祝你编安!

你的读者:

沈伯伯

25-1-06


亲爱的沈伯伯: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知道你来新西兰探亲不久,很快适应生活,并且过得很愉快,真太好了!能享受新西兰的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彩虹及空气,应该说,真是一种福气,因为实在是很美很美。


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你随处可见到不同建筑风格的大小基督教堂,这是新西兰人民为聚集敬拜上帝而建造的。虽然不知道你的信仰背景,感觉你对宗教似乎还是蛮陌生的,是吗?来信中提问说:基督教是一种宗教?还是什么?这真是一个不小的题目,可能限于篇幅,只能简单谈一谈,就我个人所认识的吧。


宗教是什么?有人说:“宗教是不断的注意、观察、思想一切有关神的迹象、然后选择一种信仰即为宗教。”也有人说:“宗教是对神启示的回应。”说法林林总总,辛苦半天,总算在《辞源》,发现有为宗教所下的定义:“以神道设教而设立的诫约,使人崇拜信仰者也。”但是到如今为止,目前最为多人认同的说法,是John Hick 所说的:“宗教的定义人言人殊:人类学家有他的说法,社会学家是另一样,心理学家是另一样,(另一个心理学家又是另一样!)马克思主义者是一样,神秘主义者是另一样,禅宗佛教是另一样,而对犹太人或是基督徒又是另一样。职是之故,关于宗教的本质,可以有形形色色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论者及宗教家的理论。结果就是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标准的定义,看来永远也不会有。”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对总体宗教标准的大概认识:如果一个宗教忠实于它自己的本原或圣典,忠于它真实本质,他经常引以为据的权威圣书或人物,这种宗教是真和善的。试将这标准用于基督教,我们所愿意设定为基督教的某种精神,是否可在多大程度上,也可见于其他宗教?(尤其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我们再从外部作为“中立”观察者来审议基督教,首先要撇开基督的救赎福音与传统,这样基督教就会成为许多“真正宗教”中的一个。若看基督教是一种宗教,是有它的教义、仪式和规则,也像其他各种宗教一样,那将是一种涵义高度含混的现实了。所以,要将基督教归类在“绝对宗教”是肯定是有相当的困难的。虽然黑格尔只从外部审议就一口认定:“基督教是作为宗教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以相对真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一思想流传在民间,所以民众意识,也就将基督教作为诸多宗教中的一种,与其他宗教并列。其实这个说法是很难站立得住脚跟的。诚然,你可以说,基督徒不是独具真理的垄断权,但是基督徒也是不需要随意放弃对真理的陈述和表白。因为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上帝藉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救赎这一特殊启示和福音,偏离救恩的核心来谈基督教信仰显然是不公平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人去寻找、发现了“真理”,人悟到了“天道”,然后到最后,那得“道”的人死了。唯有耶稣基督:道--成为肉身来寻找人,亲自成为赎罪祭,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后又升天了。因为整个基督教信仰是建立在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受死、复活上。基督若没有复活,基督徒比一切宗教信徒更可怜,而基督复活了!他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他在世时就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他愿意将他的生命赐给每一个愿意信靠他的人。


我们也是要更正一些观念。有人以为:全力以赴的背诵经文、使徒信经,就能倚靠虔诚成圣。当然能够背诵教义、信仰要点、圣经经文都是好的。但是背完所有的基督信仰条文,仍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基督徒。因为基督徒不是一种信条。基督教是合乎道德律的,但基督教的本质并不等同道德律,可惜却为大多数人所认为。世界最高的道德价值,就是在基督教所说“爱”之定律中。我们可以过完全正直的生活,但却仍然可以不是基督徒,因为基督教不是一套道德律。如众所周知,基督教有一个崇拜系统,要唱很多诗歌,还加上乐队的音乐崇拜;还有一些宗教礼仪、聚会的模式,同样,有积极参与这些外在敬拜礼仪的宗教行为,仍然有可能从未达到基督教的信仰核心。旧约先知经常斥责以色列人图有虚表、自欺欺人的宗教行为;主耶稣也是曾经严词抨击当时的法利赛人,“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因为基督教不是一套礼仪程序,基督教的本质也不是一种理念、伦理和礼仪的系统研究或研究系统。人们极有可能信仰正统、行为端正、谨守礼仪、但仍然忽视基督教的核心。


那基督教既不是一种信条;基督教又不是一套道德律;基督教也不是一些礼仪程序,那基督教究竟是什么呢? 基督教非常简单:是信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那死而复活的生命之道。因着信这道,让我们的罪得赦免;因着信这道,得以与创造万物的主宰相合;因着信这道,能和他建立个人的亲密关系;因着信这道,使我们软弱的生命能够连接于神的生命,并可望在这复活的生命之道上逐渐成长,满有彰显神真理、荣耀的形象。这生命与生命的连接与传承,不能靠宗教的礼仪、宗教的行为、道德的规范来完成的,而是每个人靠信心、恩典、真理圣灵的感动和与耶稣基督所建立个人的关系来实现,好使神的道成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有能力将神的道活现出来。所以沈伯伯:基督教是不是一个宗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倒是要明白:基督教是———生命之道。


沈伯伯:你看到你的朋友们每星期去教会,可以跟他们一起去,教会里会讲解圣经,“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与教训、督责、使人规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16-17)应该不会惹什么麻烦的。这也是关乎你个人生命的大事,信道从听道来,不听怎么能明白呢?圣经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耶稣基督神的儿子,从天上到人间,为我们带来了恩典和真理,叫每一个信他的人,不被定罪,而得永远的生命,这是件多么珍贵的礼物,只要你愿意接受。我盼望你在享受新西兰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能享受从天上而来爱和恩典。沈伯伯,讲了这么多,不知我回答了你的问题了没有?很谢谢你来信的分享。让我们今天先停在这儿好吗?盼望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谈。


祝你身体健康!


新年蒙福!


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