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真爱人间|RSS
加入我的书签
用电邮联系我们

本文章已于2005年12月9日在新西兰镜报上出版

爸爸也成长

Grace:您好!


您在《镜报》上主持的《真爱人间》栏目,我一直非常关注。您的文章很有亲和力,没有太多说教的口吻,能够真正走到我的心里。生活在异国他乡,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希望在您主持的这一园地,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我来到新西兰不到三年,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顺利。我妻子现在怀孕三个月了,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变化;而我有时也因繁忙的工作身心疲惫,这样一来就不免发生口角。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争执中有时会用很激烈的语言,甚至感觉生活真的是没有意义。过后却又深深懊悔,觉得不该说那些话,压根就不该争吵,伤害彼此的感情。如此反复。


很快就要当爸爸了,忽然感觉自己好像都还没有长大。面对将要出生的孩子,好像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将来怎样担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我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可能抚养孩子本身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吧。


希望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没有烦扰到您,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子的。


顺祝 编安!

2005.11.20


亲爱的朋友念 青:你好!

想你应该会谅解,将你的来信分成两次作答的吧?上次我们谈的是夫妻之间的沟通及爱的诠释,应该属于横向的关系,今天我们可以试着谈谈作父母,与儿女的好像应该属于纵向的关系。


你信中说:很快就要当爸爸了,忽然感到自己好像都还没有长大,面对将要出生的孩子,好想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将来怎样担负起一个父亲的责任?言下之意,你好想叫自己快快成熟,可准备去承担一个称职父亲的责任。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负责任的父母亲了。


我曾见过一个家庭,单身妈妈带了五个孩子,居然没有两个孩子是同父母亲生的,其中四个是她与不同男人生的。另一个是她的同居男人带过来的,那人与她生完一个小孩后不久就不见了,所以她就带着五个相距约1—9岁间的小孩,领着救济金,昏天黑地地活着。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例子,却是反映了社会道德层面的一个缺憾。如果这些孩子有对他们负责任的父母亲,也许他们的一生都得到改变。他们可以直接从他们的父母身上,承袭许多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长大在社会上发挥正面的影响力。可是现在,他们的教育、人格的塑造,品德的培养,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他们与人、与社会能否产生的良性的互动?却都是叫人忧心忡忡。


与我们谈到,占社会中少数的不负责任的父母对面,我们华人中有一些极端负责任的父母亲,他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孩子的成就成为父母与父母之间攀比的无形筹码。他们为了父母在众人面前的面子,代替父母去做许多,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事,童年的欢乐被剥夺贻尽。


很久以前听过一个好可爱的故事。一个搞音乐家庭的孩子,按照常规他非要学一样乐器不可的。学钢琴,他在家不能好好练,妈妈要上班,钢琴不能搬到单位里去。后来改学小提琴,想拿来拿去方便些,放学可以后,由妈妈在办公室看着他拉琴。开始还可以,后来孩子实在觉得太枯燥,又不敢反抗。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好办法:把小提琴放在大楼的走廊里,然后去睡觉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妈妈出门上班,一开门发现,哎,怎么小提琴在走廊里?就拿回来放在桌子上去上班了。孩子看了一声也不吭。没办法,只好每天再继续练琴。过不久,他实在熬不住又故伎重演,又将琴放在走廊里。想不到那一天他家里的人,正好半夜出差回来,发现怎么小提琴会在走廊里?又把它拿进屋来。到了早晨,家里人都在说:小提琴怎么会在走廊里?万一被偷走了怎么办哪!可那孩子看到小提琴又回来了,禁不住号啕大哭:“你为什么不被人偷走呀?”大家才知道“夜半抛琴”的导演,原来是他。


我有听得一对母子的斗嘴,也叫人忍俊不禁。妈妈在教导一个9岁学习、体育都很好的儿子说:“你不要贪玩,多点时间在学习上。像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中国,哪里有时间玩啊?”小孩回答说:“那些中国的小孩,因为不知道玩是多么有趣!”母亲说:“人家学很多本领的!”儿子想了一下,马上回答说:“但是他们根本不会玩!”在场的大人全都哑口无言,他说得不无道理,中国的同龄小孩,真的没有他这么机智、勇敢、思路敏捷及出众的活动能力。他们的确没有时间玩,也许在学习成绩上都是那么出类拔萃。不知你看了这些,有什么感想?我当时的感受是,孩子在挑战我们华人家庭教育的传统,但不一定是不好的。从中我们看到,父母认为好的东西,儿女不一定认为好,他有没有权利去作他认为好的东西呢?父母的职能范围是什么呢?传统的教育要反省,父母要成长,才能做他们的朋友和导师。停滞不前的老套套,对付老实的孩子还可以,要引导一些活泼的孩子,其前景并不这么乐观。


每一个人生长的社会大背景不同,这一代要一味地指挥下一代,父母要行使绝对的权威在儿女身上,其中的‘心苦’会比‘辛苦’还要来得苦。你想三十年代的要七十年代的听他的,七十年代的要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听他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代,能行吗?怎样才是一个成熟称职的父母,恐怕也难找到绝对的答案,倒是用得到你说的一句话:“抚养孩子的本身,也是我成长的过程。”我很同意你所说的,同样包括对于生儿育女认识的本身。视生儿育女,为单纯传种接代的旧概念,应该都已经被现代文明思想替代而渐趋淡化。如果看孩子仿佛是父母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义勇军”,“前赴后继”的去完成父母的未竟之业,而给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阴影,依我看也是欠妥。一是对孩子不公平,二也并不一定是父母爱儿女的初衷。三是失望的可能性太大了。


圣经里对儿女的一个观点不知你有否听说过?在《诗篇》1273所罗门王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关于这个产业的观念,是有受托咐、代为管理的意思在里面。这句话的要表达的是:儿女最终拥有权是属乎上帝,是神交给我们代为管理的,有一天我们面对上帝时,神会要我们说明,“那些我托付你照看的产业---你的儿女的状况如何?”既然是代管,责任就是要带他归回上帝。


在圣经另一卷《箴言》书226这样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这是讲到父母的职能范围。教导养育儿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导的范围,不单单是指语言上的指教,训诲,还包括行动上示范,引导,以及为人师表,做榜样。养育儿女,不单单是供养儿女成长过程中,生活上,经济上的需用;其中教育,更是包括督责,管教。《箴言》1324:“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我们都知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道理,教育要从小开始,培育一种品德,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标的,要有耐心教,不厌其烦地校正,示范,扶持,鼓励,直到他学会。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将他能带到上帝面前,使他能认识,顺服并身体力行那“到老也不偏离”的“道”。而不是慑于父母的威严或管教的工具。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是这么有限,也许你要问:何处能以得此“到老也不偏离的--道”?在圣经提摩太后书316—17说:“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与教训、督责、使人规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你只要读他,就会增智慧,长知识。


朋友念 青:我应该不够资格指导你,要将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但我知道,除了读圣经,和祈祷,没有比这两样,更能够使你快速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伟大的 麥克阿瑟元帥,為儿子的祈禱文帮助了许多人,至今也还是我的帮助,如果你喜欢,推荐给你,也许你也可以向他这样,每天为你的儿女向神祈祷:



麥克阿瑟元帥為儿子的祈禱文


主啊!


求你塑造我的儿子,使他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夠勇敢到能面對懼怕;在誠實的失敗中,毫不气餒;在胜利中,仍保持謙遜溫和。懇求塑造我的儿子,不致空有幻想而缺乏行動,引導他認識你,同時又知道認識自己乃是真知識的基石。


我祈禱,愿你引導他,不求安逸,舒适,相反的,經過壓力艱難和挑戰,學習在風暴中挺身站立,學會怜恤那些在重壓之下失敗的人。


求你塑造我的儿子,心地清洁,目標遠大;使他在指揮別人之前,先懂得駕馭自己;永不忘記過去的教訓,又能伸展人未來的理想。當他擁有以上的一切,我還要祈求,賜他足夠的幽默感,使他能認真嚴肅,却不致過份苛求自己。


懇求賜他謙卑,使他永遠牢記,真偉大中的平凡,真智慧中的開明,真勇力中的溫柔。如此,我這做父親的,才敢低聲說:我沒有虛度此生 麥克阿瑟元帥



好,念 青,让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很希望再看到你的来信。问候你的太太。愿上帝使你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