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歌: 您好!
我们从未谋面,但每每看到你的真爱人间栏目就象是在看一位知心姐姐的信,使刚刚踏上异国土地的我倍感亲切。我已经30多岁了,经历的人情变故也算不少了,尤其是远离家人来到这儿后自觉成熟了很多,但是一直以来有个困惑叫我无法释怀,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忧郁,甚至悲观……
两年前的秋天,我最最亲的外婆去世了,虽然还不是突然病故,但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我30年来从未经历过的。外婆亲手把我带大,从未离开过我的生活,虽然在别人的眼里我已经为老人家做了很多,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太多的遗憾。直到现在,每当提起她,哪怕是一闪念,我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泪流满面,心像是沉到了谷底……我应该怎样才能走出这一阴影?
在我的家乡,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给过世的亲人烧香烧纸以寄托哀思,这也是给故去的人表达孝心的唯一方式。我虽是现代的年轻人,但从骨子里接受这种怀念亲人的方式,我也知道这是迷信,但是还能做什么呢?我希望亲人能收到我的问候,更希望自己不要永远生活在悲伤当中。我知道您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你们都是怎样纪念去世的先人的呢?
我的痛苦也许有人正在经历,也许对于有的人不算什么,真诚的渴望您能给予我帮助,谢谢您。
恭祝编安!
您的朋友: 雨水
13-12-2005
亲爱的朋友雨水:你好!
很高兴能收到你的来信,谢谢你能喜欢《真爱人间》栏目,并且所给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在栏目中互相学习,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来信中知道:你最爱的外婆过世已有两年,曾也烧香烧纸以寄托哀思,你仍不能从悲伤中自拔,想知道基督徒是怎样纪念去世的亲人的。是这样吗?好,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天的话题吧。
作为基督徒如何看民风习俗及一些传统宗教现象呢?恐怕光一味排斥、拒绝,应该不是解释二十一世纪广大民众的宗教心理情结的最好方法。到不如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这宗教文化现象,站在圣经之立场与其公开对话,剖析、了解、研究这些现象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力除对立和冲突,显得更为明智。
就“祭祖”这一项而言,很少人去考核了经典古书后,才去拜祭祖先的。实际上一般人都无学术上之求证,他们只是奉屡习俗,人云亦云的摆上拜下而已,对“祭祖”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是相当模糊的。
据徐松石牧师在《祭先制度评议》一文中说:“中国古代为死人建庙立墓,庙用来祭拜死人,墓就不是。古代只有皇帝和大官死后才可建庙,平民不可有庙,只可有墓。有庙就需有‘主’。‘主’用来接受供品之礼。”这就是后来要设“神主牌”的由来。到了周朝,武王用木为文王做‘木主’。在民间也流传‘木主’的起源为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传说,丁兰原为不孝之子,时常打骂母亲。一天丁兰耕田,看到一只羊羔跪哺母羊,心中深受感动而懊悔自己所行。这时丁母恰巧来送饭,丁兰拿着锄头跑去相迎。其母误以为丁兰又要挥锄揍她,于是拔腿就逃。迫于丁兰紧追不放,丁母逼急跳河,不料淹死,丁兰跃河救母,终不见身影,只抓到一段木头,就带回家供奉。后来传说,这就是‘神主牌’的由来。
设立“祭祖”的本意,是要后人纪念先人,做子孙的慎终追远,教人有孝心。由于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又信多神,人死后变鬼变神的观念,逐步将原来只限道德意识层面的“祭祖”,演变成具有宗教意识的祖先崇拜。郑国治牧师在总结华人祭祖的八个心理现象,颇具代表性:1)惧怕的心理:怕人死后会变鬼而回家大闹。2)爱慕的心理:希望人死后灵魂回来,成为家神保佑子孙。3)随风俗的心理:因风俗盛行拜祖宗。4)迫于社会压力的心理:怕被众人批评不孝。5)孝道的心理:以为拜祖宗就是行孝的表现。6)良心亏欠的心理:活着的时候没有好生奉养服侍,死后用拜祖宗的行为来弥补良心的亏欠。7)报恩的心理:因长辈的恩泽,表示对其尊敬与报恩的心理。8)无知的心理:家有丧事不知如何处理,就任一些职业的葬仪社来摆布。由于人们相信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的世界一样,需要衣食住行,故用食物祭拜,让死人有吃的又烧灵宅、用具、冥钱给死人用。不然死者会变成饿鬼魂游世界讨吃讨住,骚扰全家日无宁日就大麻烦了。
可以说,祖先崇拜正是以一种宗教化伦理,也是一种伦理化宗教而存在于民间。从祭祖的礼仪看,基本上能清楚看到伦理性和宗教性的双重含义。就伦理性祭祖的含义而言,本身的立意应该是很好的,是要后代子孙对于死去的长辈,善尽孝道,其二,慎终追远。‘慎终’是对死亡一种慎重的态度,及慎重的处理;‘追远’则是死后继续的纪念。其三,维护宗族。可使本家族有更深广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其四,安国固邦。在古代封建的制度下,孝顺与齐家、治国是相通的。若百姓能尽孝尽礼,治国就顺理,鼓励孝顺,使家庭、社会及国家自然而然的安定、巩固。祭祖的宗教性含义在于:服事祖宗在天之灵。为了不使祖上的亡灵变成孤魂野鬼,后代子孙的祭祀可使其得永远供应。其二,期待祖宗的护佑。这是个复杂的心态。由于人相信这仪式是服侍并供养死去的亲人,他们会受到烧给他们的纸钱、衣物、祈祷及祭拜,所以一方面怕没有好好供养,祖宗不安前来做祟;另一方面,却希望借着祭祀得祖宗的保佑和荫蔽。故常有见,生前不会抢着去孝养父母,死后却都会很殷勤地祭拜。这使原来以伦理为主,宗教为辅的祭祖礼仪,逐渐变为以宗教性的祈福为主,越来越注重形式,而改变了设立祭祖的初衷。
在基督信仰里,非常欣赏和赞同其在伦理方面所表现的美德:“善尽孝道,慎终追远,维护宗族,安家固邦”,又很高的道德价值及正面积极的社会功能。在圣经里,上帝对孝顺者有很大的应许和赏赐。“孝敬父母”,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再者,家谱在圣经里常常被提到,也是一种“追远”的表现。马太福音第一章,一口气追到耶稣的四十位祖先,以色列国父亚伯拉罕。在看路加福音第三章,直追到亚伯拉罕还上,“塞特是亚当的儿子,亚当是上帝的儿子。”这是人类的起源,比起人只祭拜四代内的祖先,要强得多了。另外在宗教方面,现代的祭祖还不是单纯的伦理意义,带有的宗教含义是:将死去的人当作神灵来祭拜。基督信仰认为:神是神,人是人,人死了不会通变成为神。另为对死亡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人以为:人死后,其灵魂就和身体分开了,于是围绕着阳世子孙的住屋四处游荡。祭祀是为让亡灵安息,而如果阳世子孙不举行仪式去慰亡魂的话,死者就会生气并降灾给他们。为了怕遭灾祸,他们会在死者去世的第七天、第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举行祭祀。目的为了要慰亡魂,并让其和世上的其他的亡魂漫游天界,如此一来亡魂就不会来到人世间。基督信仰认为死亡是:“在日光之下一切所行的事上,他们永远不再有份了。”(传道书9:6)是‘回天家’,‘安息’、‘睡了’、‘歇了世上的劳苦’、并无恐惧感。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督信仰主张:敬祖和追思,而不是祭祖。因‘祭’字的本身,已含有拜神之意了。连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说:“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我们竭力主张在长辈在世之时,恭敬、孝敬他们。再者,如果祭祖的真谛在于饮水思源,报本还始,慎终追远,那么,就更不能忘记创造天地万物,照自己形象造人的那位真神上帝。我们人类是在需要“认宗归祖”,回到真神上帝面前,承认他是我们的天父,敬拜他、爱他、遵守他的教训。
有人误以为基督徒不祭祖是不肖子孙,其实并不然。只是基督徒的敬祖和追思与世俗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各有做法不同,有的会在祖先逝世的那日,将儿孙、长辈亲友一起请来,开追思会,由长者向小辈述说祖先的奋斗事迹,缅怀其一生的成就和贡献,及待人处事之准则与表帅,温及其对儿孙的期盼,最后全体起立默祷纪念祖先,并诵读且立志效法祖先的教训,做荣神益人、光宗耀祖的子孙。虽然他们没有摆上12道供品来祭拜祖先,但这富有创意的方法:“立志遵行祖先的教训和遗志”,是更具孝祖、敬祖的意义了。也有长辈的追思会,设特别奉献,为支持家训:“至于我和我家,我们都必侍奉耶和华。”而感恩的实际行动,每次的追思会都很感动,很受激励,挑旺后代像先祖一样爱神、爱人。其实祭祖的意义,最重要的表明生命的传递。世人将‘神主牌’,当作传递生命的信物和见证;基督徒可将圣经作为家族生命传递的信物和见证。其中最大的好处是:随时随地可以孝思敬祖,这本祖谱----圣经,能成为家族生命传递的中心,达到生命传承的意义,也才是我们人类真正饮水思远、孝祖敬祖的目的。
亲爱的朋友雨水:不知道基督徒纪念先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能不能给你一点新的看见和帮助?起码你现在知道,除了你家乡思念已故亲人—烧香烧纸的方式之外,有人用不同方式的记念,可供你选择参考。你和外婆的感情很令人感动,我建议你冷静分析思考,如何才能不辜负外婆在世对你的期望,可能比流泪更管用;朝前看,向前走,接受现实,挑战自己,(包括不流泪),会对你尽快适应移民生活有帮助。多想积极的事,多听音乐,与人保持良好的语言沟通和户外活动 ,三个月后,若仍不见改观,建议寻求一些心理或医疗方面的帮助。我多么盼望你早日走出伤感,轻松享受健康喜乐的人生。祝你圣诞快乐!并等候从你来的好消息。
你的朋友: